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傳承良好家風是精神文明建設強大“內核”

2017年04月11日 14: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記者走進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墻”格外醒目。墻上挂著村裏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簡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30年來,村裏1288戶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數百位碩士。這個博士高産村究竟有什麼“秘籍”?為了揭開謎底,記者走進這裡的博士家庭。(《光明日報》,410日)

  位於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北部的秧田村正發生著改變。隨著村民們收入水準的提高,房屋越來越漂亮,道路也越來越寬敞。唯一不變的,是該村一直以來對“崇文、重教”綿延不絕的追求。

  力耕種,勤誦讀的家風代代傳承。秧田村村民羅建植雖只有初中文憑,是因為他相信,即使借米吃飯,也要讓孩子讀書,並從小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精神,因此家裏走出了兩位博士;“自家的學風,是母親帶了好頭。”88歲的張秋香雖沒上過學,但直到現在仍堅持每天讀書兩三小時,其6個子女均考上了大學,還有2個是博士畢業。而一家幾代都出博士,這在秧田村並不鮮見。

  正誼明道,潛心興教的鄉賢文化久經不息。秧田村的新鄉賢們傳承著清朝舉人彭子銓變賣捐贈祖宅和百畝田地帶頭建書院精神,成立教育教學獎勵基金,為學校師生伙食費買單;捐出100萬元成立敬老愛親個人獎勵基金;成立村教育基金會,對考取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村民家庭進行獎勵並張榜表揚。讓“知識改變命運”真真切切發生在稻田村。

  “博士村”一直秉承的“敬師長,信朋友,力耕種,勤誦讀”的家訓,是中國家風文化的一個縮影。中華民族的優良家訓家風,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特別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用創新精神更好地推進家風傳承。

  各地各級黨委、政府要明確“傳承傳統好家風的主要目的在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興國樹人,培育良好社會風氣,建立高度文明的和諧社會。”這一要求,做好本地“好家風”的挖掘與推廣;充分運用家訓文化資源,助益社會教化工作的創新,形成良好“家風”“村風”“市風”,培育好子女、好村民、好市民,促進地方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水準提升,增強軟實力,進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我們堅信,好家風、好鄉風、耕讀文化的代代傳承,將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僅改變村容村貌,更將會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內核”。(台灣網網友:印小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