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掐指一算 2017年適合“搞”事情

2017年04月11日 13: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家裏:“老媽,你們幹嘛呢?”“看《人民的名義》。”單位裏:“那劇還真挺不錯!”“哪個劇?”“《人民的名義》,你沒看啊?”上班一天,我就聽了不下四次關於這部電視劇的討論。自去年,廣電總局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許多影視作品相繼被“砍”。但是,近日一部《人民的名義》能在改動不大的情況下完整的搬上熒屏,燒紅輿論半邊天,受到全民追捧,讓豆瓣點評都高達9.1分,不得不讓人猜測國産政治劇要回溫了。

  要説《人民的名義》燒紅的是群眾對政治的熱情,那《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燒紅的就是群眾對文化的熱情。無論是政治作品還是文學作品,都一定程度得暗示著這個時間節點下廣大群眾“積極、陽光、正能量”的群體性心理動態,我們的決策者不能視而不見。

  古人講,做成一件事情要憑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為什麼老理兒總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天意難測,一個人可以憑藉智慧、勤奮做事情,但是能不能做成事情很多時候還需要“機遇”兩個字。組織生活要風清氣正、政治生態要清正廉潔、社會風氣要積極向上,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同時更應該抓住群眾需求最高的關鍵節點。反觀當下,依然存在部分領導幹部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的現象。張口閉口理性信念,一開會、一調研就提反腐倡廉、黨風建設,回到實際工作中卻“挂羊頭賣狗肉”戲弄群眾、愚弄組織。“天價煙”、“黃金酒”“穿山甲”一股股波濤洶湧的利益歪風;“3.48米站牌”、“Z字型盲道”、“站臺減肥椅”一場場讓人唏噓訕笑的建設風波。群眾在呼喚政治光明,部分領導幹部卻上演“一葉障目”的鬼把戲。

  時機總是稍縱即逝,一邊是群眾需求涌現的“黃金節點”,一面是黨的建設中“打虎拍蠅”的強烈要求,市場經濟中有個道理“有需求就有市場”,用於政治建設同樣。2017這個需求年,這麼掐指一算,真的很適合“搞”事情。(台灣網網友:陳燕)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