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當今社會傳統文化仍要“不甘落寞”

2017年03月14日 20: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月8號,臺灣全國政協委員陳俊驄表現出了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問題的深深憂慮。陳俊驄直言“我們文化中一些傳統的精髓正在慢慢消失”。他激動地説“特別是在年輕人中,究竟傳統文化我們該怎麼傳承?中華文化去哪了?沒了!”這一串質問的語氣發自肺腑,也是陳俊驄通過長時間的社會觀察所總結的現象,發人深省。

  我們不禁要回想,這些年我們真的對優秀傳統文化接近無視。情人節比七夕節熱鬧,年輕人追星的遠比聽戲曲的人多,“偶像”已成為了“帥哥”“小鮮肉”的代稱,電子書籍基本上代替了紙質書籍,傳統節日從弘揚正能量變成了商人的“狂歡日”等等。我們突然發現中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竟然被我們那麼快速地丟失了!作為一名大學生我理解青年人獵奇、追求新鮮感的心態,但是我們不能盲目地追求,要認清你追求的是否會讓你丟失本來的面目,否則,只會“得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傳統文化絕不可以“自甘落寞”,傳統文化也要在今天、在未來散發著它迷人的魅力,帶領中國人走向更偉大輝煌的明天!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的理念。當然,現在我們宣揚的傳統文化都是其精華,是可以和社會接軌的。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須的。孟子説“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説的是孝對天下安定的作用。“孝”是凝聚家庭力量的強大粘合劑,小家團結,大家才能安定繁榮。除此,“仁”“義”“禮”等文化也是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源動力!陳俊驄還表示,臺灣其實很重視傳統的節日,臺灣年輕人也很清楚這些節日應該有怎樣的習俗、何種意義。不僅如此,陳俊驄還舉例説臺灣年輕人到寺廟去,能講的上相關的教義、教規;有老人逝世,也會知道該做怎樣的事情。這一點大陸人真的應該向臺灣學習。

  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網際網路日益繁榮,傳統文化的發展要“推陳出新”結合現代科技、多媒體設備傳承發揚傳統文化。《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做了很好的榜樣,關於古詩詞、古漢語的話題討論遍及大街小巷,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傳承傳統文化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斷積累。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讀書、學習、交流就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仍在!(台灣網網友:孟軻敏)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