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從“突破3億人次”看中國鐵路發展的底氣

2017年02月17日 10:04:3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不知不覺,春運接近尾聲。40天的春運,近30億人次的大遷徙,交通部門的繁忙程度和壓力可想而知。在這場“大考”中,鐵路部門以過去34天每天安全有序發送旅客近千萬人次的“成績”,交出了一份到目前仍然讓人眼前一亮、底氣十足的完美“答卷”。截至2月15日,鐵路春運累計發送旅客達3.02億人次,同比增加2776.2萬人次,增長10.1%。(2月16日新華社)

  記憶中的中國鐵路,似乎總是擺脫不了人多、擁擠的印象。就在今年春運之初,鐵路還被冠以“史上最難搶票年”的標簽。其實,那個時候的鐵路春運,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服務,都不能與現在同日而語。如今,隨著中國“四縱四橫”高鐵網路基本成型,奔跑在城鄉之間高鐵線上的越來越多的高鐵動車,已經成為春運百姓出行的首選。安全、有序、溫馨,成為了當下中國鐵路春運的總體印象。

  從以往的單純追求安全“走得了”,到如今的有序溫馨“走得好”的品質追求,必須承認的是,中國鐵路特別是中國高鐵以其卓然的發展成績,正在悄然改變著百姓的出行氛圍乃至生活習慣,也改變著鐵路春運的運輸格局和旅行體驗,為我們呈現出與往年不同的另一番春運景象:購票不再排隊、站車不再臟亂、服務不再生硬……這是鐵路發展給春運帶來的與時俱進的質的飛躍,也是推動中國鐵路發展的“底氣”所在。

  底氣源於讓廣大人民群眾對鐵路的認可。今天,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4萬公里,高鐵營業里程超過2.2萬公里,中西部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5萬公里,12個鐵路扶貧幹線開工建設……這是可以讓普通百姓觸摸的真正實力,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鐵路的具體體現,更是3億多人次選擇鐵路出行的現實依據。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口碑。百姓的選擇即是百姓心聲,它代表的是一種民意。無疑,人民群眾的信任和認可,就是對鐵路發展的最佳褒獎。

  底氣源於鐵路自身的不斷創新。今年,春運中的新體驗格外多。春運之初,鐵路部門推出“十大舉措”,從對車站、列車硬體服務設施的“硬要求”,到網路購票、12306手機購票,以及遍佈城鄉的自動取票機,還有購票時支付寶掃碼的新型支付方式,網約車服務、站車WIFI、乘客刷臉進站、智慧機器人引導等“網際網路+”軟體的新應用,不僅使人感到新穎,也給旅客出行帶來很大方便,讓曾經你爭我搶、費時耗力的春運出行“戰爭”,變成一次有序溫馨的舒適旅行。鐵路的不斷創新發展,為我們營造出與往年不同的春運體驗。

  底氣源於鐵路這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鐵路是一部大聯運機,需要數以萬計的鐵路人在崗在位、值班值守。於是我們或聽到太多太多的高鐵線上的“騾馬檢修隊”、90後的“掏糞男孩”,以及寒山深處護軌人、隔車相望的小夫妻等等不為人知的、鐵路普遍崗位的感人故事。其實又何止是春運,所有的節假日,都是鐵路人最為忙碌最為辛苦的日子,他們沒有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有的只是日夜堅守,默默奉獻,從不停息。這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有底氣的隊伍。正是他們有苦不言苦、有累不叫累,用辛苦付出保證了春運的安全有序運轉。

  抬頭要有勇氣,仰頭要有底氣。春運,彰顯著鐵路發展的變遷和發展底氣。正是這種底氣,讓中國鐵路的發展更厚重、更紮實、更有力。車輪駛過的印痕不僅是歲月的痕跡,更是一個方向標,指引著他們在未來的路上續寫新的篇章。(台灣網網友:路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