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向成昆鐵路之巔的“瓦祖人”致敬

2017年02月13日 08:57: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月8日,中新社、四川日報、新浪等十多家媒體記者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來到大涼山海拔2242米的“成昆之巔”的沙馬拉達隧道旁,採訪一直默默地守護了46年的“瓦祖特工隊”,確保成昆鐵路安全暢通的感人故事。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企業精神。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基本準則,保家衛國是戰士的神聖職責,工匠精神也是很多行業精英一生的追求。那麼,為何成昆鐵路之巔的“瓦祖精神”能夠走入公眾視野?

  成昆鐵路在巍峨大涼山以磅薄之勢展開,形成了連接不斷的盤山隧道。被譽為“成昆之巔”的沙馬拉達隧道位於紅峰站和瓦祖站之間,是成昆鐵路的咽喉要道。在這裡,西昌工務段喜德線路車間瓦祖線路工區的16名職工,46年來專門負責沙馬拉達隧道一帶的線路維護和病害整治。面對荒無人煙的大山,幾代人紮根山區,治山鬥水。後來,大家把傳承下來的這種精神稱為“瓦祖精神”。

  買菜難,要坐一趟慢車,到70公里之外的喜德縣城購買。用水難,常常飲用水質不達標的山泉水,冬天水管還要被冰凝凍。就醫難,周圍是一條泥濘的小道通往大山外,沒有一家診所。真實的場景令人唏噓之餘,不禁心懷感慨,是什麼精神與力量鼓舞著這群人,在如此艱苦、如此寂寥的環境中堅守?這些長年孤獨跋涉在荒漠大山間的普通人身上有著怎樣的情懷?

  堅守實幹是瓦祖工務人紮根山區的動力之源。從1971年老書記袁昌友開始建立,有生活困難大家一起幫忙,有工作難關黨員衝在前面,40年的日積月累讓瓦祖三代人相互幫扶、鼓勵、堅守,這種彌足珍貴的精神不斷被傳承下來,讓他們常年靜下心來,守得下來。真正留住職工們的是瓦祖線路工區的人情味,歸屬感和榮譽感變成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人就走不“脫”也不願走了。

  創新爭先成為瓦祖工務人的治山鬥水的精神享受。雖説生活清苦,但他們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樂趣,建魚塘,種蔬菜,栽果樹,養土雞,自給自足。儘管工作勞累、文化生活枯燥,但他們的精神是富有的。工作之餘注重感情交流、溝通,與年輕職工一道下棋、聊天,打籃球、羽毛球,在冬日陽光下看書、讀報、開會。他們每天重復著清壕溝、刷油漆、隧道巡查、病害整治的枯燥工作,他們每天經受著沙馬拉達隧道裏塵土的侵襲,忍受住了養護鐵道時無休無止的刺耳噪音的折磨。疲累之時,他們看著一趟趟列車從成昆線海拔最高的沙馬拉達隧道裏轟隆而來,又飛馳而去,默默注視遠方,寄託對遠方妻兒、父母及親人們無盡的思念。瓦祖線路工區的職工們用八個字“堅守、實幹、創新、爭先”,總結了瓦祖精神,每個字的背後都流淌著鐵路工人們的血與淚。

  別小覷這個“瓦祖精神”的力量。即使條件再艱苦,生活再寂寞,也也擋不住瓦祖人對闔家團圓的渴望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三代人的精粹匯聚一起,讓普通的個體與企業的命運相連,讓這群人踏上平凡又榮光的人生路,激勵著一代代鐵路人踐行“安全優質、興路強國”的錚錚誓言。

  “瓦祖人”所有的汗水都揮灑在成昆之巔,所有的堅守是成昆鐵路安全運作的保障。向這群可敬可愛鐵路人致敬!(台灣網網友:錢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