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讓地鐵童乞“絕跡”需NGO參與

2017年02月10日 11:14: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NGO不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干預手段,還可為兒童提供更專業化的救助。

  最近半個月,一些被成人通過手機“指導”的兒童乞丐出現在北京地鐵車廂裏。經調查,這些地鐵內乞討的兒童,超過三成來自甘肅岷縣,他們由家中成年家屬帶領,利用寒假有組織地來京,已是一個職業乞討團體。2月7日,軌道執法大隊發出呼籲,向地鐵童乞説不。

  兒童乞討一直是個讓人揪心和為難的問題,此前《新京報》曾發表過社論——《讓乞討兒童在中國大地上絕跡》,但時至今日,讓兒童乞討“絕跡”依然是個遙遠的夢。

  兒童乞討問題為什麼難以根治?這與相關的治理模式有很大關係。解決兒童乞討問題,目前主要的辦法就是依靠行政手段,如執法部門在地鐵的公共區域加強執法,民政部門加大對流浪乞討兒童救助等等。

  但是,行政手段畢竟有其局限性,政府部門的主要立足點是維護社會秩序,難以觸及到乞討兒童喪失各種權利的根源。也正因此,相關部門對於乞討兒童的辦法,往往是一刀切,缺乏多元化、人性化、專業化的關照,結果是治標不治本。

  針對童乞治理中的“政府失靈”,讓NGO(非政府組織)參與其實是可行的路徑。NGO的民間身份,使得其能更方便與流浪乞討群體打交道,與他們建立互信。兒童乞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純粹因為貧困,有的是被成人操控,有的是被拐賣和強迫。對此,NGO不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干預手段,還可為兒童提供更專業化的救助。

  在印度,有個名為“兒童權利與您”(CRY, Child Rights and You)的民間組織,旨在關注和改變乞討兒童等被剝奪基本權利的印度兒童的生存狀況。CRY的核心使命始終是“推動長期變革”,而不是滿足於組織捐贈等快餐方案。CRY通過30多年的努力,使得印度18個邦共2500個社區致力於根除兒童權利實施中所面臨的阻礙,超過150萬名兒童受到救助,372個村莊的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363個村莊消除了童工。這個經驗可以借鑒。

  不妨就以救助地鐵乞討兒童為契機,政府為NGO救助乞討兒童提供便利和支援,通過政府與民間力量合作,給乞討兒童以堅實依靠,徹底改變其在經濟和權利上的雙重貧困。□于平(資深評論人)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