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莫讓“道德綁架”阻礙了美德傳承的腳步

2017年02月08日 16:46: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博愛座的爭議又一樁。一名年輕孕婦在火車上坐博愛座,遭到高中生情侶怒罵,她出示相關證明還被懷疑是造假,之後因為久站導致出血,需到診所安胎。(台灣網2月7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文明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臺灣乘車“讓座”的傳統也成為了美德傳承的一大體現。臺灣相關法規規定,公路及市區汽車客運、鐵路、捷運等,都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之“博愛座”,其比例不低於總座位數的15%,並視需要標示或播放提醒禮讓座位之警語。

  設置“博愛座”的初衷,是人人可以坐,但希望民眾記得“優先讓給需要的人”。然而,不知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使然,還是宣導的偏差,抑或是人們的誤讀,慢慢地,臺灣社會有部分民眾以為,“博愛座”是“老弱婦孺”或行動不便乘客的專座。“讓座”本是美德,但在偏差和誤讀下,“博愛座”漸漸變成“道德綁架”,更出現寧可空也不坐的尷尬場面。以致很多有“確實隱性需求”的“非老弱婦孺”者,想坐而不敢坐。例如身體不適或受傷、生理期疼痛、懷孕初期、下班疲累、易暈車不便久站者等等。

  放眼全國,乘火車讓座、換鋪的故事總會受到人們關注,無論是讓了以後的讚揚,還是沒讓過後的批評,都會與“道德”扯上關係。前不久,一位71歲老人乘坐火車,因腿腳不便,想把自己的中鋪調換成下鋪,卻先後遭到4名年輕人的拒絕。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紛紛留言吐槽。路途奔波誰不想睡下鋪?誰不想自得方便?即便是年輕人也可能有難言之隱。而一些有“確實隱性需求”者,不能一眼即辨,往往被忽視。只要他們有片刻猶豫,就很容易招致異樣眼光甚至羞辱譴責。

  “讓座”應是文明禮讓的體現,絕不應成為文明禮讓的“枷鎖”。“讓座”與否要的是真心實意,而不是依靠道德綁架。難怪有網友感嘆:這個社會真的是有病了。文明禮讓是一種態度,一種品德,一種傳承,要用“道德綁架”去左右文明禮讓,這顯然太過悲哀。讓與不讓之間的對與錯並不是“非白既黑”,要記得,需要幫助的人,除了“老弱婦孺”,還有很多“隱性需求者”。

  筆者認為,當好的舉措被導向帶偏的時候,需要有關部門人員進行協調宣傳,給予人們正確的認知。如:增設“博愛座人人可坐,但請記得,讓給需要的人”等提示性的標語,車載廣播增加播報相關內容的頻次,工作人員定期做好“功能”宣傳。讓傳統美德落在實處,而不是成為“燙手山芋”或是成為某些人自詡正義的人士,不分青紅皂白指責的“槽點”。

  出行路上,應多些相互體諒與理解,要會理性思考,不應只重視讓沒讓,而應注重還有誰會讓;不應計較坐沒坐,而應關心坐的人有什麼困難。社會需要愛心傳遞,也需要美德傳承。(台灣網網友:劉正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