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工匠精神”是製造業強國的基因

2016年12月28日 16:28:4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這幾年來,中國遊客去日本“爆買”,從馬桶蓋到藥品、化粧品,甚至連日用品也要千里迢迢從日本買回來。由於中國人搶購“尿不濕”,日本商場甚至不得不限購。歸根結底,日本製造産品的優良品質、精美外觀和貼心設計是中國遊客到日本“掃貨”的主要原因。

  這種現象説明,在收入日益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對日用消費品的消費理念已經越來越淡化價格因素,已經從數量滿足轉向品質需求,進而向感性消費挺進,也就是由著自己的直覺、喜好而購買。在這種態勢下,産品的品質,已經成為最基礎、最實際而且高度被看中的因素。

  升級的消費需求在呼喚“工匠精神”。解決溫飽之後,市場面對的是一群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他們固然喜歡物美價廉,同時更嚮往新技術和高品質體驗。消費正在成為支撐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必鬚髮揚“工匠精神”,善於從細節發現需求,臻于至善,追求品質,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人民的消費需求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回應,12月中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擴大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産品競爭力。

  弘揚“工匠精神”能夠有力推動我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躍升。我們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産業發展需要經歷的農業輸出、低端製造、中高端製造、創新科技中心的四個階段中,我們仍停留在第二個階段。如果把提高科技創新水準、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水準等視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硬體”,那麼,一大批産業勞動者身上的“工匠精神”則是必不可少的“軟體”,缺少軟體支撐的硬體,猶如斷弦之弓,發揮不出任何價值。

  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也離不開“工匠精神”。大到汽車、電器製造,小到制筆、製鞋,國內許多産業的規模居於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機器設備,然而,這些産業長期大而不強,産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偏弱。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視。

  凡是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往往擁有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並且“工匠精神”深深地紮根于企業文化,形成一種鮮明的工業價值觀。德國作為一個擁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卻擁有2300多個世界級品牌,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強國和大國,德國企業中大量技能嫺熟的工匠,是其中當之無愧的“隱性功臣”。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如果一個人被稱為工匠,這意味著受到了極大的尊重。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他曾説:企業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産品,用耳朵靜聽産品的“哭泣聲”。

  中國企業也一樣。浙江三花集團從專注一個小小的控制元器件,到如今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製冷自控元器件生産企業之一,靠的就是“工匠精神”。創業三十年來,三花集團始終用惟精惟一的工匠精神,一門心思搞製造,製造越來越精細,研究越來越深入,産品越來越升級,在細分行業內擁有了世界競爭力。在新能源汽車與家電熱管理系統領域,三花産品以30%以上的節能效率,與賓士、美諾等全球品牌客戶實現産業化配套及研發合作,搶得新産業的發展先機。

  振興實體經濟,發展製造業,需要培育“工匠精神”。這方面,德國經驗值得借鑒。當前,德國70%的青少年中學畢業後接受雙軌制的職業教育,其中製造業培訓在所有行業的培訓中佔比最高,約佔35%。在德國賓士、寶馬、西門子等諸多企業裏,很多高管都是從工匠學徒開始,一步步實幹出來的。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德國前總理施羅德,青少年時期就是一名瓷器工匠的學徒。

  可以説,“工匠精神”是製造業強國的基因。為了培養和鞏固這種基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要通過加大職業培訓力度、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等工作,夯實産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礎;其次通過制度頂層設計,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機制;再次,“工匠精神”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逐漸形成,進而引領社會風尚。(台灣網網友:劉學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