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從歷史走向國際的二十四節氣

2016年12月13日 14:43:3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老的智慧口耳相傳,在孩提時代就耳熟能詳的歌謠,這一刻已經從泛黃的歷史步入現代國際。11月30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評審,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跨越千年智慧,彰顯農耕文明

  遠在春秋時代,就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定制的二十四節氣不僅能客觀反映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狀況,而且成為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農業生産的發展緊密相連。而富有詩意的先祖又將其凝練成意境悠遠的名稱,區區二十八字的歌謠便簡練地道出寒來暑往、四季交替的自然智慧。

  而今,散發著千年智慧的二十四節氣不僅在週而复始的春秋輪迴中指引著農耕發展,也讓人們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産項目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它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可謂當之無愧。

  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悠久文明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對內最直接的便是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充分肯定,有利於提高中國文化的實力,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驥才認為,“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有利於增強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和敬畏。”的確如此,我國正在向文化強國邁進,申遺成功必將激發年輕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使中華民族由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所有的世界遺産,都是“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對外來看,申遺成功必將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在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競爭中,文化實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遺申遺有利於讓世界看到更為豐富的中國文化色彩,看到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散發著古老智慧、生機勃勃的東方大國形象。這一壯舉必將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保遺之路,任重道遠

  文化遺産的申遺,其重要目的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對文化、自然和文化景觀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從而傳承人類文化的記憶。在申遺的路上,每一項的申請成功,都是對其價值的認定,是對文化傳承和復興努力的肯定,這有利於要留存和保護遺産的文化價值,傳承古老而優秀的中華文明。

  文明是人類的文明,當銘記在史冊上的悠久古老的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在更為廣闊的平臺發揮著它深邃的魅力時,其價值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值得被世界銘記的文化遺産不勝枚舉。然而我國目前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尚不樂觀。説到這裡不得不提到韓國,其“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成功引發熱議,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韓國對於文化遺産的重視和我國保護文化遺産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近年來,我國也加快了保遺申遺的步伐,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為申遺之路增添了助力和自信。在未來的路上,相信我們保遺工作能夠肩負起傳承其蘊含的文化傳統的重任,讓更多的中國文化被世界所銘記,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走得更遠、更順暢。(台灣網網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