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閃婚”“閃離”凸顯婚姻責任感匱乏

2016年09月07日 16:07:4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8月9日,七夕節,一對只用了4個小時就完成從相見、相知、相愛到決定登記結婚的戀人在渝北區登記結婚。9月6日淩晨,男主人公唐西在朋友圈突然發帖稱,愛情可以浪漫溫馨、轟轟烈烈、卿卿我我,而生活則是油鹽醬醋。感謝好友們的關心,但我們雙方都已盡力了,我們走過了一段美好的生活,現在已是該各走各的了……(9月7日《重慶商報》)

  對於這對新婚夫婦而言,短暫而失敗的婚姻不失為一次教訓。有人説婚姻帶來的不僅僅是甜美的幸福,更有彼此間的相互包容。兩個人能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或許是患難真情,或許是日久生情,亦或者一見鍾情,我們不否定任何走向婚姻的過程,但致使兩人走向離婚的根源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改善,以及國民受教育面的擴大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家庭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然而,就在我們生活水準日益富足的背後,卻出現了越來越多夫妻關係不和諧、家庭內部不和睦的現象,甚至不少人選擇了“離婚”。

  當下,婚姻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離婚”從表面看是對不和諧夫妻關係的終結,但在筆者看來卻是對“離婚”概念的亂用,不少人之所以選擇離婚,是因為不願承擔起家庭與婚姻的責任。生活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夫妻在問題出現後的彼此埋怨或忍讓,而非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許多婚姻觀念尚未成熟的夫妻而言,選擇“離婚”來解決問題比較容易,在他們看來,“離婚”也是體現個人自由、順應社會風氣的普遍行為。殊不知,看似自由而不負責任的選擇,不僅不利於改善彼此的關係,創造幸福的生活,反而更加不利於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諸多現實案例表明,生長在父母不健全、不健康、不幸福的婚姻家庭中的孩子,更易發生犯罪和焦慮、抑鬱、敵對、報復等心理障礙問題。

  面對婚姻生活中的問題與苦難,蘇州81歲老人尤玉英用實際行動演繹了現實版的“你是我的眼”,在丈夫因青光眼而失明時,尤阿姨用貼身的陪伴與無微不至的照顧,書寫了彼此的愛情故事和幸福秘訣。由此可見,和諧的婚姻生活也許並沒有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浪漫,也沒有《還珠格格》中兩對主角的轟轟烈烈。在筆者看來,美好而幸福的婚姻關係往往取決於彼此間的相濡以沫,來源於婚姻生活中的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關心、相互寬容,用實際行動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

  筆者認為,面對婚姻中的問題與矛盾,“離婚”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最下之策,而彼此主動承擔婚姻責任,則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政府部門應加大婚姻法律和道德的宣傳,積極引導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正確認識和對待婚姻,確立婚姻神聖的觀念,增強當事人的婚姻家庭責任意識。同時,父母也應該從小培養子女的責任意識,面對問題和矛盾能主動承擔責任,尋求解決之策,這不僅利於維護良好的婚姻生活,更有利於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台灣網網友:程彥暄)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