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謹防48小時“工傷分水嶺”成為道德試金石

2016年09月07日 16:06:3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工作中突然暈倒兩天后離世,因搶救超過48小時不算工傷,她該不該被認定工傷?”深圳某廠女工程女士腦死亡後家屬仍堅持治療但終告不治,要求認定工傷,但因超過法定搶救時限遭人社部門拒絕,雙方最後對簿公堂家屬敗訴。(9月6日新快報)

  上有高堂待奉,下有子女要教,但卻在人生盛年之際永遠地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程女士的離世不免讓人唏噓感嘆。然而,更讓人無法釋懷的,還是家屬主張工傷認定被拒的殘酷現實。

  其實,這起工傷糾紛的分歧點主要在於雙方認知上的偏差,也就是在最終死亡時間的認定上存在異議。站在當地人社部門的角度,醫院作出的死亡記錄中明確顯示,搶救時限早已超過48小時,這與現行的工傷認定標準明顯不符,因此,作出不予工傷認定的回復無可厚非。而在家屬一方來看,在搶救未達48小時的時間內,院方已多次宣告逝者腦死亡,病情不可逆,只不過由於家屬心有不甘,在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本能地要求醫生繼續搶救而已,工傷認定當以腦死亡時間為準。

  客觀而言,對於死亡的定義,醫學上與法律界所持的標準不盡相同,前者認為腦死亡即為一切生命體徵的終止,而後者卻將搶救行為的結束視為最終的死亡時間。而在現行的工傷認定條例中,只是作出了“搶救時間超過48小時”的硬性規定,而未將死亡時間具體定位到醫學概念還是法律概念。如此,制度本身存在的概念模糊,勢必在制度剛性與道德倫理之間橫亙出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若要獲得工傷認定,則勢必要捨棄親情與道義,責任與良知,掐著時間搶救;若看重感情,則意味著放棄工傷認定後的一切經濟賠償,更要承擔“人財兩空”的風險。不管怎麼看,現行的認定標準無疑都是在讓家屬做一道“保命”還是“保工傷”的二選一考題,相信法律也不會允許甚至鼓勵家屬選擇“利己”的方式來獲取工傷賠償。

  其實,有關部門之所以將48小時確定為工傷搶救時限,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捍衛企業利益,規避那些無限擴大惡意侵佔工傷賠償的失信行為。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給當事者出了一道難以抉擇的道德考題。既然工傷是一種無法預知也無法規避的工作風險,那麼由此帶來的傷害理應由社會埋單。

  工傷認定固然是一個法律議題,但更關乎道德與人情。有鋻於此,在政策層面,有關方面不妨進一步厘清概念,將認定標準具體到腦死亡範疇,如此,即便出於對家屬的撫慰與尊重而做一些無謂的搶救,也不妨害最終工傷結論的認定,也才能真正做到立法為民,傳遞出冰冷法條的人文關懷。(台灣網網友:楊蘭)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