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慢就業”族是教育中低端供給的衍生品

2016年09月07日 16:05:2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隨著大學小鮮肉的“上架”,已經“下架”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都已經離開了學校,並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崗位。不過,在這群畢業生中,也有不著急就業,也不打算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他們選擇暫時旅遊、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在家思考人生下一步軌跡。他們被稱為“慢就業一族”。(9月6日四川線上)

  大學畢業生現“慢就業”族,社會對其表現出很寬容的一面,專家表示“只要不啃老不需指責”。在“慢就業”一族中,確有很多大學畢業生是通過遊歷、沉澱和思考來完成與社會交換意見、比較眼前和長遠利益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也是種成長。

  “慢就業”不等於“不就業”,但作為當事人的大學畢業生,卻並非人人都抱著超脫物外的輕鬆態度。據統計,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的約30萬以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預計將有1000萬大學生在求職的大舞臺上同臺競技。這種壓力,無須讓外人來置喙,“慢就業”族已是身有體會。而當大學畢業生職業“空白期”拉得過長,對於只針對應屆畢業大學生的某些紅利也將過期作廢。由此可見,“慢就業”一族站在競爭的下風口,實在是“情非得已”。

  舉個現實的例子。現在,很多公司招聘員工,會打出“兩年以上工作經歷”的牌子。這種“閉門羹”會被輿論所詬病,但用人單位對此卻“心有慼慼然”。即便當前政策對應屆大學生就業有很大扶持,公司也會因此受益,但在現實層面,他們很難找到“招之能戰”的應屆大學生。取捨之間,一些用人單位和應屆大學生都把彼此給“剩”下。

  這種“剩”,和大學畢業生素質有關,還或許和高等教育産能過剩也有莫大關係。現在,徵地政策和貸款優惠等利好,讓各種民辦大學如雨後春筍般産生。各種脫産教育也開始“中專升大專”“專升本”的産業鏈。甚至連國外的“野雞大學”都要來分食蛋糕。如果從教育紅利的角度出發,這不啻為一件好事。但當高校發展又面臨著高度同質化,並繼而演變成和社會需求對接不緊密的情況,教育領域的結構性産能過剩就可能被坐實。而它的“衍生品”,就可能是體量龐大的“慢就業”一族。

  從就業市場上看,電腦、文學、藝術等專業求職較為困難,但因有歷史經驗,這些專業又是民辦高校和脫産教育的重點領域。如此“中低端供給”過多,造成大學畢業生“大水漫灌”,無疑是催生出“慢就業”族“詩與遠方”的等待和無奈。(台灣網網友:謝偉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