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關愛留守兒童 撫平社會之殤

2016年03月09日 08: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社會高度關注的留守兒童問題發表了看法,認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根本在於發展經濟。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讓留守兒童成為社會之殤,既需要發展當地經濟,更需要我們每個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愛與幫助。

  2016年1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在會上語重心長的説:“絕不能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殤!”在中國,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家”的概念深刻落印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當中。然而,那些離開家鄉、親人、子女的身邊,外出打工的父母們,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特殊貢獻,卻一年到頭,甚至幾年都不能回到孩子的身邊,使孩子失去了濃濃的父愛母愛。本應該兩小無猜,快樂無憂的童年,卻成為了他們不堪回首的孤獨、寂寞的歲月。由此引發的一個又一個極端事件的發生,嚴重衝擊著社會道德底線,刺痛著人們的神經。關愛留守兒童,防止問題的蔓延已刻不容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在於親子間的感情互動與積累。父母在面對利益與孩子教育之間的取捨,應從長遠利益著手,打工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孩子才是未來,才是父母最大的投資,把子女教育好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父母應強化自身監護和教育子女的意識,明確自身肩負的責任與角色,通過電話、網路視頻等現代化通訊工具,多渠道經常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減少過多的物質補償,增加團聚次數。通過親子間的交流,增進彼此感情,開拓孩子視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辛酸和不易,鼓勵孩子更好地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日後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細心投入。父母外出打工後,學校就成為了孩子的另一個家,家長將莫大的希望寄予了學校,因此,學校應該著手構建一個為留守兒童服務的校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認真了解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實際問題,從而採取實際可行的對策。開設相關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地面對生活,不能僅僅是對分數的盲目追求應從學生的身心健康上投入更多的細心與耐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光在於“教”更在於“育”。

  強化政府管理及社會支援,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法律形式切實保障留守兒童的各項權利。建立愛心關懷機構,在農民工集中的城市地區,降低落戶門檻限制,開闢“綠色通道”,讓具有一定條件的農民工子女,享有在當地入學,接受教育的權利,給予政策支援和資金傾斜,共用社會發展成果。

  “十三五”即將出臺的新政策與李克強總理語重心長的講話,讓人們看到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巨大希望,由此,也衷心的呼籲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群體,願每一位13億中國人民都有一個溫暖的家!(台灣網網友:馮傑)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