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京華時報:中國電影需要後浪拍前浪

2015年01月19日 15:27: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由電影頻道舉辦的“中國影響力青年導演劇情短片創作季”進入“十強突圍賽”環節,這個環節的比賽內容將擠入每週五晚的綜藝黃金檔,和數檔收視當紅的明星秀、真人秀節目競爭觀眾。

  電影創作與市場後繼有人,在這兩年特別明顯。歷數處在票房排行榜前列的影片,它們要麼是由青年導演執導,要麼編劇團隊是嶄露頭角的新人。儘管這些影片在內容品質上還存在不少瑕疵,但這批“後浪”顯現出要把“前浪”拍在沙灘上的勁頭,是無可阻擋的。

  在此背景下舉辦的“創作季”,頗有新老創作者進行交接班的意思。張藝謀、成龍、唐季禮、胡玫、馮小寧等業界前輩,在“創作季”分別擔綱不同角色,對青年導演耳提面命。他們可能不會像其他綜藝節目的導師那樣,在爭搶選手時極盡煽情之能事,但用直白坦率的話語來講述多年對電影的理解,會在半年多的時間裏,給選手帶來收穫。

  代溝是不可能沒有的,老電影人的經驗固然十分珍貴,但新電影人的個性也在給導師們帶來觀念上的衝擊。不止一位在活動中擔任評委或導師的電影資深從業者表示,在限定時間、空間、素材的條件下,他們也很難交出像樣的“作業”。拍電影常用慢工出細活來形容,但青年導演可以用短平快的作品彰顯自己的實力,説明他們已經具備不錯的電影積累,只差機會了。

  “創作季”的核心當然是創作,“十強突圍賽”也的確以具有娛樂性的考核、即興故事等環節,體現了創作的魅力。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更像是一檔電影評論節目,選手在闡述他們的作品時,實際上也在表達著他們對電影的看法;導師與評委在點評選手時,更是貨真價實地發表他們對電影的觀點。所以,“創作季”既是展現有溫度的故事與冰冷技術結合的過程,也是觀點碰撞的過程。

  對電影感興趣或者説有意嘗試電影創作的影迷來説,這是一個難得的觀察電影創作的機會。“創作季”把電影從創意到故事再到成品的整個流程剝離開來,逐個環節地進行解讀、剖析,再進行“組裝”,把電影的神秘面紗徹底地揭開,讓觀眾感受到電影創作也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有想法,再有把想法落實到鏡頭裏的能力,人人皆可拍電影。

  沒有什麼時候像現在這樣,國産電影被灌注了如此多的新鮮血液,從投資到製作,從劇本到導演,從行銷到市場,每個環節都涌現出陌生的名字和面孔,他們都帶著改變中國電影的野心。“創作季”是這股潮流中的一股生猛力量,他們會匯聚到國産電影産業鏈的巨流之中,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韓浩月)

  ■微評

  @空白紈扇:電影頻道近期推出的特別節目“中國影響力青年導演劇情短片創作季”,挑了24位青年導演比賽,提供10個劇情短片拍攝資金,要過三關,分別是看20秒影片編故事、聽音樂講畫面、兩分鐘現場編排故事。對編導專業有幫助,看著也挺有意思,對電影和講故事會有一個新體會!

  @戰臺烽:從目前已知的內容來看,這是一次拒絕任何“炒作”與“作秀”的真正“真人秀”,活動不僅在進行過程中一再強調真情實感,而且在剪輯時刻,也會將各種有“作秀”嫌疑的鏡頭、內容全部丟棄。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