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醒著做夢”,真的很拼

時間:2015-01-16 09:35   來源:新京報

  在反覆聆聽張學友的新專輯《醒著做夢》之後,腦海裏油然而生的四個字就是:拼了老命。但不幸的是,很多人滿懷期待地聽完之後,卻只得出一個“不過爾爾”的結論。不是每一種拼都一定能贏。

  四年未發專輯的歌神張學友在2014歲末推出全新專輯《醒著做夢》。同時拉開了大牌歌手哄搶樂壇壓軸戲的序幕——繼張學友之後,周傑倫周華健林俊傑胡德夫費翔莫文蔚都相繼發片,連王力宏也在發片的路上。

  重將集體出山,這對於早已瀕臨死水一潭的華語樂壇來講,當然是件大快人心且萬眾期待的事,説實話,相信不少人如今都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如今想聽點好聽能聽的華語歌,還真的只能指望這些個老傢夥了。而結果如何呢?

  在反覆聆聽幾遍《醒著做夢》之後,腦海裏油然而生的四個字就是:拼了老命。當然還是要為歌神的這種“拼”點讚的。在這個大多數歌手都不敢出專輯,僅靠一兩首單曲或者EP來偶爾證明一下自己作為歌手的存在感的時代,53歲的張學友依然用幾年時間磨一張專輯,這是一種何等的精神?

  一個“拼”字,也深刻滲透在學友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歌裏,既拼體力也拼用心。此時學友的演唱,更像一本教科書,用心地展示一個職業歌手嚴謹而精準的演唱規範,從發聲、咬字、呼吸到情感層次的表現;而採訪學友時,他亦提到,如今唱歌對他而言,探索的意義更大,探求今時今日的他仍能夠去唱到的各種歌曲的形態,REGGAE、FOLK、JAZZ、ROCK,他都想拼力試一試,而不是只停留在過去主流大歌的一種模式;當你聽到《醒著做夢》和《控訴》裏的那幾聲嘶吼後,更是可以感受到歌神如何“拼盡全力”。

  但演藝這個行業不幸的規律是:不是每一種拼都一定能贏。歌神的新專輯出來之後,很多人滿懷期待打開來聽,聽完之後,卻只得出一個“不過爾爾”的結論。依舊好聽的聲音,並沒有像他從前那樣將所有聽眾一網打盡。或者我們這樣來講,歌神身心俱動地去演繹了他的習慣思維中非常合乎標準的一些好歌,但是,53歲的演唱習慣思維,40歲的人或許還能共鳴,30歲的人就開始模棱兩可,20歲的人,很可能就“叔叔,我們不約”了。

  這首先是一個欣賞習慣的差別,老一輩歌手的講究,在新一輩人眼中很有可能就成了矯情。而另外一方面,我也以為,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顯著標簽,而受眾對他的需求也多受制于這個標簽。對於大多數聽眾來講,他們對張學友的期待僅限于他的深情款款、他的流行金曲,這是歌神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要聽搖滾,聽眾大可以去期待崔健汪峰。所以也能理解四年前,歌神特別用心打造出的那張爵士大碟《PRIVATE CORNER(私人角落)》,最終只能被置於他和少數人的“私人角落”裏。

  求新求變是每個行業的硬道理,但從市場受眾的心理來講,有些歌手是拼內容的,聽眾期待他保持恒定,沒有人會期待蔡琴費玉清唱搖滾,張學友亦應在這個範疇裏;有些歌手是拼形態的,聽眾期待他日新月異,譬如周傑倫——可是這幾年都是老樣子,所以每一張專輯出來不少人在搖頭。

  而我也發現,這幾年仍在堅持出新作的老歌手中,一直能獲得穩定受眾的,也就是保持一貫熱血作風的汪峰,而銳意求新的周華健張學友等,多都是曲高和寡,只叫好不叫座;能夠以與時俱進獲得業內業外一致好評的,這幾年大概也就一張林憶蓮與常石磊的《蓋亞》。

  年底又一擁而上的這些老樹新花,就我的朋友圈範圍,唯一獲一致點讚的,是64歲才出第二張專輯的胡德夫的《芬芳的山谷》。所以老樹們想要開新花時,我以為,還是要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否則就市場而言只想孤芳自賞了。(盧世偉 樂評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