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賴”放一起,會産生什麼“化學反應”?

2017年09月05日 11: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賴清德接“閣揆”的傳聞傳了數月,昨天終於確認成為事實。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蔡英文和林全雖然情誼深厚,但改組問題一拖再拖,終於逃不過政績欠佳、支援度墜谷,難以面對明年選舉的冷酷事實,林全必須下臺。這麼長的猶豫期,可見蔡英文阮囊羞澀,左尋右覓卻掏不出更佳人選,只能在派系裹脅下作出妥協,選擇賴清德。兩人能否合作愉快,猶待時間考驗。不難想像,這次“內閣”改組,民進黨內的派系逼宮是激烈的,這也迫使蔡英文必須在其路線退守。

  社論摘編如下:

  賴清德接“閣揆”的傳聞傳了數月,昨天終於確認成為事實。蔡英文和林全雖然情誼深厚,但改組問題一拖再拖,終於逃不過政績欠佳、支援度墜谷,難以面對明年選舉的冷酷事實,林全必須下臺。這麼長的猶豫期,可見蔡英文阮囊羞澀,左尋右覓卻掏不出更佳人選,只能在派系裹脅下作出妥協,選擇賴清德。兩人能否合作愉快,猶待時間考驗。

  儘管蔡英文辦公室幾天前才嚴正否認林全下臺的傳聞,但事實顯示,“蔡林”體制已經走到了盡頭。如果“內閣”再不改組,蔡當局和民進黨的聲望都將一敗塗地,臺灣前進的腳步也將受到嚴重拘礙。事實上,如此落子緩慢的“內閣”改組,除顯示蔡英文猶豫難決,也説明她調整自己執政路線的速度相當緩慢,甚至不能接受自己設定的目標一再落在低標,而曾奮力反轉。無論如何,林全下臺,賴清德接手,對蔡英文而言,並不是一個優美而理想的佈局,但她已別無選擇。

  對林全而言,雖力圖在惡劣的政治局勢中維持優雅,但現實形勢險惡逼人,已無他從容揮灑的空間。主要問題,在於他缺乏靈通圓融的政治性格,他所組建的班底又實力不均,一端接不上基層庶民的底氣,另一端抵禦不了傳統綠營的民粹攻擊,只能東閃西躲不斷接招。在這種情況下,林全再硬撐下去,恐怕要聲名掃地。這次,林全趁著“稅改”方案的提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留下一點痕跡後閃電請辭,至少可免去“重傷而退”之災,或者仍堪稱幸運。

  賴清德稍早拒絕以臺當局“行政院副院長”的名義“入閣”,如今,卻一舉直接攻上“閣揆”的職位。表面上看,他的機運絕佳;然而政治的成敗,往往無法以職位論英雄。事實上,賴清德在年初適逢臺南市長任期過半時,如果先以“副院長”身分“入閣”,歷練一些時日,再視時機接任“閣揆”,應是更理想的途徑。然而,當時他有所擔心,拒絕北上,錯過“副閣揆”的歷練機會。現在,賴清德立即要獨挑大梁,卻仍缺少臺當局相關的決策及協調經驗;對他而言,這個“閣揆”的重擔和挑戰當然無比艱巨。

  林全應該下臺,讓“內閣”有機會建立更新的面貌和氛圍;但賴清德是不是蔡英文的最佳答案,恐將暫時存疑。在稍早“賴上林下”傳聞甚囂塵上時,本報7月27日社論“賴清德組閣會比林全更好嗎?”,曾對兩人的風格和長短有過分析。賴清德的長處,在於勤政和親民,努力為民眾解決問題。他的弱點,則是在國際、“外交”、財經、人文層面的經驗相對短缺;也因此,他的決策及用人未必比林全更準確而有效。

  比較嚴重的是,賴清德作為眾人矚目的政治明星,又被網友冠以“賴神”之名,他行事有一股特別的傲氣,有時甚至流於剛愎。這從他兩年前因臺南議長涉賄而宣佈”不進議場“,如此抵制了兩百多天,以犧牲民眾利益為手段來羞辱一人。可見,他民粹有餘,而民主素養不足。這樣的態度,未來以“閣揆”身分面對在野黨時,恐怕將更激烈。

  另外,在兩岸關係上,賴清德從政以來一直以鐵桿“獨派”自居;六月間他突然拋出“親中愛臺”論,連“獨派”都感意外。其後,他不斷地發言修正,才又回到“臺獨”旗手原位。這樣的論調,除顯示他發言缺乏精準,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在這類高層次敏感事務上的認知掌握有問題。若果真如此的話,他出任“閣揆”,難保不因發言失誤而引起種種爭議;尤其,他的“臺獨”傾向也可能把蔡英文的兩岸路線帶到更僵硬的位置,對臺灣也是不利的。

  不難想像,這次“內閣”改組,民進黨內的派系逼宮是激烈的,這也迫使蔡英文必須在其路線退守。問題是,“蔡林”體制無法展現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在“蔡賴”體制下能夠實現嗎?對此,恐怕要讓時間來檢驗。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