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親民黨夾縫生存仍有用武之地

2017年08月07日 07: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6日發表評論關注親民黨發展問題。評論指出,國、親分道揚鑣,最大的得益者當然是民進黨,親民黨在藍綠兩大陣營的夾縫中生存,著實不易,但這並不意味著該黨無用武之地。一直以來,親民黨對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都作出了巨大努力。雖然親民黨與國民黨有間隙,但仍應以兩岸關係的大局為重,不能讓“臺獨”勢力的分裂陰謀得逞。

  評論摘編如下:

  繼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今年初驟然病逝,最近該黨副秘書長劉文雄亦過世。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半年裏接連失去兩位重要親信,黨內人才凋零,本已日漸邊緣化的親民黨可謂是雪上加霜。目前親民黨在“立法院”有三席“立委”,剛好跨過組成黨團的門檻,可與國民黨、民進黨等大黨一起協商“法案”,但隨著宋楚瑜年事已高,三年後的“立委”選舉已是78歲高齡,倘若後繼無人,親民黨恐怕難逃泡沫化的命運。

  當年宋楚瑜與李登輝不和,離開國民黨後於2000年創建親民黨,全盛時期在“立法院”有46席“立委”,但2008年“立委”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以及“立委”席次減半後,對小黨的生存極為不利。當時親民黨靠著國民黨禮讓四席,才得以在立院“一息尚存”。國民黨重新上臺後,掌握大量政治資源,但親民黨並未因此受惠,借助國民黨老大哥的勢力東山再起的希望也泡湯了,加之宋楚瑜人氣滑落,多次參選臺北市長、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均鎩羽而歸,親民黨從此走下坡路,並與國民黨漸行漸遠。雖然島內仍把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等統稱為“泛藍”,但這個名稱早已名存實亡。

  俗話説“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國、親分道揚鑣,最大的得益者當然是民進黨了。去年“立委”選舉,在基隆選區,由於“泛藍”整合失敗,親民黨劉文雄與國民黨郝龍斌均參選,得票率分別為12%和36%,讓民進黨候選人以41%得票率獲勝。去年民進黨上臺後全力追打國民黨黨産,國民黨希望通過“釋憲”來否決當局的黨産條例,但“釋憲”門檻需要至少38位“立委”連署,而國民黨只有35席立委,遂請求親民黨三位“立委”加入連署,但遭親民黨拒絕。今年民進黨推行備受爭議的“年金改革”,國民黨同樣希望以“釋憲”反擊當局,但親民黨拒不合作,年金改革“法案”最終通過。

  親民黨在藍綠兩大陣營的夾縫中生存,著實不易,但這並不意味著該黨無用武之地。其實,一直以來,親民黨對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都作出了巨大努力。當下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嚴重影響島內經濟民生。陸客銳減,與旅遊業相關的十多個行業生意大減;兩岸經合受阻,貨貿商談中斷,島內業界失去進一步佈局大陸的先機。在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親民黨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應更加堅定,阻止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行徑。雖然親民黨與國民黨有間隙,但仍應以兩岸關係的大局為重,不能讓“臺獨”勢力的分裂陰謀得逞。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