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當局不拼經濟 如何扭轉臺灣低薪窘境?

2017年06月07日 10: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主計總處”最近公佈,臺灣去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9萬元(新台幣,下同),總薪資平均近4.9萬元,都是歷年最高,聽起來好似低薪現象略有改善。但是有人利用勞退的投保薪資推估,發現勞工的平均薪資有五縣市竟然不到3萬元;同一份資料再分析,更發現近一半的勞工月薪低於2.9萬,四分之三的年輕人(25至39歲)月薪低於3.6萬,即使多奮鬥10年的35歲族群,也有超過半數低於該水準。

  持平而言,民間計算的薪資數字是比真實數字略低,因為投保薪資確實有低報的情形,但仍比臺當局的數據更貼近民眾的感受。事實上,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最近説“短期內無法解決低薪問題”,不但打臉“主計總處”,直接承認低薪是不爭的事實,還宣告臺當局對於低薪問題束手無策。

  於是,“鼓勵學生要追求興趣,而非名利”,“低薪,所以低物價;若要高薪,就要調高物價”的話也脫口而出。臺當局“行政院”發言人還以“臺灣在全球購買力衡量所得在全球排名前10名左右”來辯護,順便幫前瞻建設來個“置入性行銷”,説“對破除低薪,加速各項建設、振興經濟,創造更高薪環境的目標,會持續努力”。

  當年馬當局為低薪辯護,就提到“臺灣2014年每人平均名目所得為2.3萬美元,是美國的42%;但若採購買力所得,臺灣每人平均為4.5萬美元,是美國的84%,不輸德國,還比英、日高出16%與23%”,被當時的民進黨冷嘲熱諷。蔡當局執政一年了,竟然還拿國民黨的盾來擋自己的矛,不是證明蔡當局只是辯才無礙,能力卻毫無過人之處?

  再回頭看看蔡英文選前提出“扭轉低薪趨勢”的三項政策,訂定“最低工資法”,及提供青年有效聯結“職涯諮詢”與“訓用合一”的就業方案,請問推動了嗎?有成果嗎?鼓勵青年高中職畢業即投入就業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賬戶方案」,要到今年8月才推行,且有賴臺當局每月提供1萬元補助,或許用類似失業救助金方式可能降低青少年失業,但未必提升青年技能並改善低薪問題。因為提供類似補貼的“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劃”,執行了3年最後淪落至薪資低、流動率高,而于去年底喊卡,可為前車之鑒。

  蔡英文就職演説承諾“要解決年輕人低薪問題,新當局會立刻展開行動”,但一年來的重大政策,包括不承認“九二共識”、年金改革、黨産條例、“同婚入法”、“司法改革”、“政府機關”員額擴增等等,除了製造兩岸敵對和內部對立之外,哪一個是振興經濟、突破低薪的立即行動?勞工缺的不是休閒,而是收入不足,“一例一休”卻以減少勞工的總工時為主旨,反而減少加班收入,造成勞資雙輸的結果。突然冒出來的近兆元的前瞻建設,有哪一分錢是投入在提升青年或中高齡的教育訓練和就業技能?

  臺灣“主計總處”指出,低薪主要是高薪的製造業外移所致,則新南向政策鼓勵廠商前去投資,豈不是讓低薪問題惡化?“年金改革”降低投資和消費意願,打擊內需,又如何能振興經濟,創造高薪的環境?積極制訂外部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有助於創造島內就業機會嗎?蔡英文日前説“方向不一,會導致船速減慢,甚至原地打轉”,不就是這些相互掣肘的政策最好的寫照?

  由此可見,蔡當局從選前成立智庫到執政滿一年,不但沒有高明的突破低薪對策,還蹉跎了許多寶貴時間。我們建議臺當局少逞口舌之能,少點政治算計,重新盤點政策的優先級,多費點心力拼經濟,尤其把浪費在硬體建設的錢轉移到人力資本和教育訓練方面,改善人力素質和技能,提升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吸引人才,唯有拿出改善經濟,突破低薪的具體政績,臺灣才有前途,人民才有出路。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