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警惕!日本和臺灣“抗衡中國大陸”的重要舉動

2017年04月20日 11: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從今年年初開始,成立於1972年的日本“交流協會”更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終於實現了期盼多年的“名正言順”夙願。臺灣“外交部”對此表示,這是“臺日關係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佐證”。臺灣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也指出,這是“經過漫長歲月後所取得的成果。”

  香港中評社4月20發表署名陳鴻斌的評論文章指出,此舉充分表明,日本在這一問題上已根本不再顧慮中國大陸的態度。目前臺灣的“亞東關係協會”也正策劃更名為“臺灣日本關係協會”。顯然這是日本和臺灣抗衡中國大陸的一個重要舉動。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時任日本外相大平正方對此發表談話,表示作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結果,日本政府認為《中日和約》已失去意義,該條約已結束歷史使命。隨即臺灣“外交部”發表聲明,宣佈與日本“斷交”。

  但當時有4000名在臺日本僑民,有400家日資企業在臺投資,而臺灣與日本分別是對方的重要貿易夥伴。因此當年12月1日,時任經團聯副會長堀越幀三等12人向外務大臣和通産大臣(現為經濟産業省)提出申請,要求批准設立一個名為“交流協會”的財團法人,該申請很快獲得批准,一週後該協會就應運而生。

  其實在設立當初,日本方面就沒打算遮遮掩掩,準備命名為“日臺交流協會”,但臺灣方面卻希望其名稱為“日華交流協會”。由於雙方意見無法統一,於是就索性僅保留雙方並無異議的部分,這一來就是44年的漫長歲月。其間在2012年4月,根據日本的公益法人相關三部法律和首相的認可,該機構已成為公益財團法人。

  日文的維基百科其如此介紹:雖然該機構是一個財團法人,但卻是一個為維持日臺之間的務實關係而成立的具有特殊身份的團體。在日本與臺灣之間沒有外交關係的背景下,該機構不僅具有“準政府”渠道的功能,而且可以開展與日本駐外各使領館同樣的“各種政府間業務”。也就是除了不叫大使館和沒有外交豁免權以外,其餘均與大使館完全相同。不稱其為政府派出機構或外交機構而定位於“民間機構”,僅是一種“變通”手法而已。説白了就是以“民間機構”為幌子開展外交業務。在介紹該協會的首頁上,居然還有日本國旗和臺灣的“青天白日旗”,此舉所欲傳遞的意涵是顯而易見的。

  45年來,該協會已先後有10任理事長,而首任和第二任理事長均為日本前駐臺灣大使。而歷任理事長和先後14位駐臺北辦事處主任均為卸任大使,也就是該機構的所有主要負責每人平均為資深職業外交官,由此更進一步詮釋了該機構到底是怎樣一種性質。例如現任理事長今井正為前駐以色列和馬來西亞大使,而現任臺北辦事處主任沼田幹夫則曾任外務省領事局長,駐緬甸大使。

  再來看看這些年來該機構具體都做了哪些事。遠的不説,就説本世紀以來,2003年12月,該機構駐臺北辦事處舉辦了天皇誕辰招待會,這是日臺“斷交”後首次舉辦的這一招待會,臺灣的“外交部長”和政界、財界供400余人出席了這一招待會。這一招待會就類似我國的國慶招待會,理所當然地遭到中國政府的抗議。

  2005年4月,日本政府向臺灣東吳大學外國語學院前院長、日語教育協會首任理事長蔡茂豐授予“旭日中勳章”,這也是斷交後日本政府首次向臺灣人授勳。

  2007年12月,這次該協會同時在臺北和高雄舉辦天皇誕辰招待會,出席臺北招待會的臺灣“外長”居然稱該協會駐臺北辦事處主任為“大使”。

  2008年5月20日,在馬英九就任當天,該協會駐臺北辦事處主任向馬英九當面轉交日本政府公函。這也是雙方斷交後日本首次在臺灣領導人就職之際表示祝賀。

  2009年5月1日,該協會駐臺北辦事處主任齋藤正樹在嘉義中正大學發表演講之際公然聲稱,根據《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在日本放棄對臺灣的主權後,臺灣主權未定!並稱這是“日本政府的立場”。這一表述遭到海峽兩岸的強烈抗議,隨後齋藤正樹不得不在當年年底引咎辭職,灰溜溜地離開臺灣。

  2010年4月底,該協會與臺灣“亞東關係協會”簽署了《日本和臺灣關於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備忘錄》,這是雙方自1972年就建立這兩家機構達成協定以來的第一次。

  2012年9月,在日本政府就釣魚島做出“國有化”決定後,臺灣海巡署公務船和漁船進入了釣魚島海域,該協會理事長特意趕赴臺北,向臺灣方面提出“抗議”。

  2012年底安倍重新擔任首相後,其外相岸田文雄隨即在該協會會刊《交流》2013年第1期上發表賀詞,將臺灣定位於“具有共同價值觀的重要夥伴”。

  2016年1月17日,也即蔡英文當選第二天,蔡英文就在民進黨總部會見了專程前往臺灣視察選舉併為蔡英文吶喊助威的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男和駐臺北辦事處主任沼田幹夫,指出雙方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在蔡英文當選當天,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就發表談話,強調臺灣與日本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雙方的經貿交往非常密切,人員往來也很頻繁,是日本的一個“重要夥伴”。安倍則于1月18日在參議院表示,臺灣從很早開始就是日本的朋友。

  此後,該協會總務部長柿澤未知又發表言論,指出日臺關係處於“40年來最好的時期”。最近日本之所以表現出積極的對臺姿態,“並非為了牽制中國大陸(純屬此地無銀三百兩),而是日本國民將臺灣視為重要夥伴。日本的一些國會議員看到了這一動向,也開始重視與臺灣的交往,這是雙邊關係得以推動的根本原因”。

  蔡英文上任以後,日本與臺灣互動非常令人矚目。除了日本出現了諸多新動向以外,臺灣方面也相向而行,例如任命邱義仁為亞東關係協會會長,謝長廷為該協會駐日本代表。去年10月6日,謝長廷在東京舉行慶祝“雙十節”酒會,日本方面以前首相福田康夫為首,115名國會議員以及各界要人2000人出席了該酒會,規模之大堪稱前所未有。而蔡英文則于“雙十節”當天在臺北宴請了專程前往祝賀的“日華議員懇談會”代表團,該團成員有40名國會議員。

  日前,日本副總務大臣赤間二郎訪問臺灣,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年來日方這一層級的官員首次訪台,而相當一段時期中日方曾將訪台的官員級別限于“課長輔佐”,這僅相當於處長助理,其上面還有副處、正處、局長助理、副局、正局、部長助理,然後才是副部級,由此可見這些年來日本在這一領域已走了多遠!接下來當然會是正部級官員訪台,這只是時間問題。岸田文雄外相日前在內閣會議後對媒體談及中國大陸對此事的強烈反應時表態:“此舉並不違背日本對臺灣的基本方針”,表示對臺關係沒有任何變化。既然如此,為何過去45年不得不有所限制呢?

  在此之前,自民黨青年局長鈴木馨佑也訪問了臺灣,並於3月21日與蔡英文舉行了會談。其實青年局長根本不屬自民黨高層,遠未到可與蔡英文“舉行會談”的層級,但蔡英文居然如此放低身段,毫不掩飾其諂媚之態。鈴木返回日本後向安倍彙報會談情況,安倍對此表示:“日本與臺灣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是休戚與共的關係,希望以青年局為中心加強雙邊關係”。而蔡英文也在推特上發出日文帖子,強調臺日雙方的青年政治家應攜起手來,進一步加深交流。雙方真可説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此前,該機構的人事還出現了一個蹊蹺現象。原駐北京大使館政務公使垂秀夫因在中國從事了與其身份不相符的活動而不得不于2015年回國,但卻于蔡英文上臺後於去年夏季被派往該協會駐臺北辦事處。從其“審議官”(副部級)的資歷與級別來看,赴臺北履新應是辦事處主任一級,但卻僅擁有“調查員”這一虛銜。看來,日本政府顯然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位情報高手的作用,所以故意不安排具體職務,讓其有更充分的迴旋餘地,以便在海峽對岸不僅收集大陸情報,而且還利用民進黨執政這一有利時機,建立日本和臺灣針對中國大陸的“情報網”。以便強力支撐蔡英文政權,抗衡來自大陸方面的強大壓力,防止臺灣因此産生動搖。顯而易見,如果海峽兩岸漸行漸近,日本將面臨空前的危機,因此必須全力防範。去年安倍在改組內閣之際,還任命其胞弟岸信夫(因其舅舅岸信和沒有子嗣,被過繼給舅舅,因此姓岸)為外務副大臣,分管對臺事務。前年蔡英文訪日,就是由岸信夫全程陪同。岸信夫目前還是“促進日臺經濟文化交流青年議員之會”的會長。垂秀夫赴臺任職後,其直接上司就是岸信夫。對此,連日本媒體都直言不諱地指出,此舉是安倍對華外交的一個變招,垂秀夫赴臺履新顯示了日方的“深謀遠慮”。

  在安倍和蔡英文任期內,雙方通過這兩個窗口機構還會有怎樣的勾連,非常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