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蔡英文執政加劇臺灣人才流失

2017年04月17日 11: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6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高端技術人才外流問題日益嚴重,近年來高學歷青年也開始流向“海外”。蔡英文在就職演講中,曾承諾要“幫年輕人加薪”,但上臺近1年來的所作所為、所提出的各項政策,都反而讓人才外流壓力更大,如果蔡當局不能反省,臺灣的“人才流失危機”恐怕更無反轉之日。

  評論摘編如下:

  10年臺灣高端技術人才外流問題日益嚴重,近年來高學歷青年也開始流向海外,臺灣《中國時報》43日曾發表社論《人才持續外流,臺灣將走向崩壞》,就在提醒臺當局要慎謀對策。適巧臺當局“行政院”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日前召開“便當會”,討論 “國發會”草擬“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聘雇法”,擬“鬆綁”限制,放寬簽證、居留、保險、租稅、退休等規定,來吸引外籍白領人才來臺,營造對外籍人才更友善的工作環境,甚至考慮是否要給予外籍白領租稅減半的優惠。

  臺灣“中研院”6年前已提出“人才宣言”報告,指“臺當局正面臨空前的人才失衡危機”,臺灣“已然成為高階人力的凈輸出地區”。所謂的人才流失,一是臺灣本身人才外移,另一是無法吸引外籍高階白領來臺。但6年多以來,人才流失危機持續惡化,毫無改善跡象。

  臺當局“行政院”終於要對外籍白領來臺鬆綁,我們不但支援,而且認為鬆綁幅度越高越好,應該儘快通過進行。但也必須強調,蔡當局“反中”思維很可能讓此政策目標難以實現,因為政策雖然把“港澳人士”納入,但排除大陸白領。以企業界的需求而言,此“排除法”勢必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則是臺灣本地人才的外流,臺灣“海外”就業人口一直缺少可信的官方調查資料,不過,日前臺當局“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一份“臺灣民眾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統計顯示,2015年臺灣民眾赴“海外”工作的人數為72.4萬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數字是“低估”了,臺灣 “海外”就業人數至少在百萬以上,甚至單單是在上海就號稱有百萬台灣民眾居住。

  即使只是一個低估的數字,相較10年前2005年的34萬人,臺灣“海外”工作人數已然倍增。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海外”就業者的年齡以30歲以上為主要族群,但現在則是2529歲者比例最高,至於工作地點,不必猜測,當然是大陸,佔近6成。這份資料顯示了許多訊息,值得當局好好解讀與正視。早期赴“海外”就業者多是專業與技術高、或已有相當資望者,如許多大專院校名師被挖到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也來臺尋找醫療專業人員;産業界則是從記憶體到LCDIC設計再到半導體等專業人才,一批批地被挖到大陸。但現在則變成以年輕人赴“海外”就業為最大族群,原因是臺灣的薪資低、機會少、就業長期展望不佳,許多年輕人寧可赴“海外”,且主要是大陸,尋找新機會。

  更值得警惕的是,“海外”就業者學歷有超過7成是大專以上,這個數字遠高於全體勞工的平均值。這代表的是臺灣人才的流失確實是以高學歷的專業人才為主,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其根源在臺灣的民間投資不足,未開創新且有關聯性高的産業,即使是原有産業的重大投資,也時常因卡在各種“非經濟因素”,包括環保抗爭、行政效率低落等而難進行。如果臺灣有夠多的民間投資,不斷創造出就業機會,年輕人赴“海外”就業的壓力就小;投資多讓企業必須在勞動市場搶人,薪資也有拉高的機會。但因為投資不足,讓臺灣薪資低落難增加,增加的就業機會也少,終而讓“海外”就業持續增長。

  蔡當局在就職演講中,曾承諾要“幫年輕人加薪”,但上臺近1年來的所作所為、所提出的各項政策,都反而讓人才外流壓力更大。兩岸關係僵局、陸客觀光大減、一例一休等政策,讓相關産業受挫,從南到北到處是要出售的觀光旅館;能源政策導致的供電風險、挺環保勞工卻不挺企業的作法、各種抗爭加劇的趨勢,則讓企業對投資遲疑觀望。這兩大因素都讓就業機會增加少、甚至會減少,臺灣人才外流趨勢恐怕因此將更形嚴重。

  如果蔡當局不能反省,不願檢討現有錯誤的政策,包括兩岸政策、能源政策、産業政策以及環保與勞工政策,即使祭出外籍白領的鬆綁政策,也難吸引外籍白領來臺工作;而島內人才的外流則可能進一步惡化。臺灣是一個“人才凈流出地區”的情況恐怕更無反轉之日。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