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路線之爭 仍是國民黨罩門

2017年04月01日 13: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4月1日發表評論説,臺灣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公佈,國民黨員補繳黨費取得投票權的人數突破16萬人,加上新增黃復興黨員數,此次可投票的黨員近44萬人,較年初公佈黨員數22萬多人足足多了一倍,加上此次選舉也將選舉黨代表,投票率及黨員參與程度,預計會比去年“補選”高。

  撇開人頭黨員爭議,可確定的是,臺灣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已引發部分藍營支援者的重視及回流,若拿吳敦義提的“國民黨重返執政四條件”(民進黨執政大失民心、國民黨自身必須由弱轉強、結合友黨及黨友之力,匯集支援國民黨執政的力量、找出“領頭羊”帶頭衝)及蔡英文當局民調低落,不可否認的,國民黨東山再起性的可能已經進入“第二階段”;黨員數“倍增”,也成為國民黨由弱轉強,由“量變”轉為“質變”的物質基礎。

  雖然吳敦義陣營提出許多黨務改造方案,但不可諱言的,在進入“第三階段”,結合友黨及黨友之力,要清楚説明本土與非本土的“路線”區別。國民黨內鬥重建的罩門,絕非恢復知青黨部爭取年輕人支援、地方黨部主委直選等“戰術層次”所能解決,更何況泛藍友黨已經式微,爭取淺藍“黨友”的支援,顯然比整合友黨來得實際重要。

  拜民進黨當局“年金”改革之賜,傳統不介入國民黨內派系紛爭的“沉默”軍公教回籠,這些在國民黨黨主席同額競爭時代的“不表態”者,去年生氣馬當局的“不投票”者,恍然大悟覆巢之下無完卵,“淺藍投票”者估計會對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産生左右大局的影響;而行政經驗歷練較豐富的候選人、老成持重的溫和中間派,應較能獲得他們的青睞。

  然上述未能清楚説明本土與非本土“路線”差別,仍是國民黨未來的最大隱憂。除了本土派“拿香跟拜”,維持現狀就等於説不清楚,被打成只懂得維持既得利益的地方派系。

  倘若國民黨在2018縣市長選舉再犯上次錯誤,仍舊提名“權貴”及“作太久”等反民主形象的人選,屆時即使有好的領頭羊,路線不明加上人選不當,國民黨東山再起恐怕很難。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