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國民黨目前的衰敗源於失了“元神”

2017年03月23日 08: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3日發表社論説,臺灣的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再度處理黨代表參選門檻爭議,挺洪秀柱派發起“白海芋行動”以“不轉彎”諷吳;挺吳派則反嗆“當家不鬧事”,火藥味十足。這一場國民黨選舉,茶壺內熱鬧,卻讓茶壺外的人搖頭,外界對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能否成為國民黨團結的及時雨,殊無信心,更多對國民黨的無奈,擔心這次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會不會是國民黨另一波崩解的開始。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也因此,選出什麼樣的黨主席,對國民黨未來的發展、臺灣民主制衡力量的維持也就更顯重要。就強化在野制衡力量、鞏固臺灣民主而言,未來的國民黨主席要具備三項能力:一是守護“中國概念”,維繫、創造兩岸和平的能力;二是能與青年世代對話,爭取年輕人認同,為國民黨注入新血活水,開創未來的能力;三是溝通協調的整合能力。

  中國國民黨的衰敗並不全然是政治權力的衰敗,而是核心理念的潰散,政權號召力的弱化。國民黨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的“中國概念”,李登輝後逐漸棄守,經歷太陽花運動的民粹氛圍後,甚至想完全放棄與中國的連結,當國民黨自己都不相信“中國”,把“中國”視為票房毒藥,試問,又如何説服社會大眾支援“中國”國民黨。國民黨新領導人的第一個責任非常清楚,就是把國民黨的“元神”找回來,只有“元神”回竅,國民黨才有振起的可能,也才擁有領航臺灣、重建兩岸和平的力量。

  以“一個中國”為例,藍營不需把力氣花在各表還是同表的爭議,而應遵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憲法”義務。這個“中國”,是過去式,更在文化面上,承續著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也是現在式,亦即依“憲法”,臺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在血緣上,不能背棄兩岸同文同種一家親的文化事實、歷史事實。這更是未來式,亦即雖然現在兩岸在治權上分裂,但必須追求未來的統一,這是“憲法”義務,也是歷史任務。

  統一須經過融一的過程,過程中要以“同為中國人”的血緣相連結,互存包容、善意與耐心,在政治“維持現狀”的同時,推動經濟、文化、社會的“共榮發展”。這樣的堅持兼顧了民族與民權主義,讓大陸不反對,也讓臺灣人民可以接受。即便對美國等而言,臺灣能夠成為區域和平的助力,避免成為引發不安的火藥庫,他們也會樂觀其成。這是新的國民黨領導人需要的大智慧。

  第二項能力是與青年世代對話的能力。這個能力國民黨長期缺乏,以致今日陷於“斷根”的迫切危機。一般來説,40歲以上的世代,認同歸屬多半固定。只有青年世代不但最有認同流動性的可能,也是任何政黨的“明日未來”。

  以國民黨支援者和領導人最常抱怨的“天然獨”為例,就算“天然獨”世代確實存在,對國民黨來説,不應是“哀怨悲泣”無所作為的理由,應是要必須努力面對的挑戰。其實現代青年的價值追求非常多元,未必會“獨尊”如“天然獨”的單一意識型態。現代青年比上一代更熱情,但特別的是,其實常常也更務實,在其追求的多元信念裏,不是只有“天然獨”單一座標,也包括“天然和平”、“天然務實”、“天然經濟發展”等各項層面,這些都是藍營的強項,可以訴求爭取的。國民黨豈可因“天然獨”一時的喧囂,就亂了方寸、失了希望。

  民進黨的濫權跋扈,早已引起了青年普遍的反感,“立委”關説公營事業人事,政務官施壓基層員警,都引起公憤。只要國民黨自己做得好,絕對有爭取青年的空間。國民黨未來的領導人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到“天然獨”,採取與青年世代對立的姿態,必須如大川大海般,見道“天然幸福”、“天然和平”的青年世代價值,並引以為活水,讓新靈魂進入國民黨老軀幹。

  最後,國民黨自李登輝接任主席至今,從與林洋港的主流、非主流鬥爭開始,到新黨出走、馬英九時代與親民黨割袍斷義,歷經無數次內鬥與裂解,這次黨主席選舉幾乎又註定了再分裂的未來。果真如此,一盤散沙的“小藍”,還談什麼民主制衡?因此未來的國民黨主席,必須具有超乎常人的整合能力。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