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披文化外衣 綠營欲全面建構“臺獨”話語體系

2017年03月09日 13: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本月月初,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接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外界普遍質疑蔡英文想加重“本土化”,邁向“文化臺獨”。對此,媒體人楊昆福在《臺海》雜誌第129期發表題為《披文化外衣 綠營欲全面建構“臺獨”話語體系》的評論文章指出,正如輿論指出,蔡英文意欲“取‘中華’而去中華”,蔡英文及民進黨攻城略地完成“權力拼圖”,意圖重塑話語體系,擠壓非綠生存空間,試圖通過“去中國化”和“去中華文化”來割裂兩岸的文化歷史聯結,為“臺獨”鋪路。然而,不管是“柔性臺獨”還是“強硬臺獨”路線,其最終結果都將註定以失敗收場。

  全文內容如下:

  今年3月初,在經過多方運作之後,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如願拿下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一職,正式掌控這個擁有濃厚官方背景,以“建立文化主體性”為宗旨的全島性社會團體。在臺灣政局步入“綠大藍小”,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倒退的當下,蔡英文及民進黨為何急於“攻城略地”,背後到底有何深層盤算與考量,系列政治操作又將産生何種後續效應?

  權力拼圖 全面主導臺灣政局

  2016年1月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奠定了民進黨一黨“全面獨大”的“完全執政”局面,該黨不但以大幅差距擊敗國民黨,取得臺灣地區領導人之位,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而且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113席民意代表席次中,拿下65席,實現“單獨過半”。可以説,立法、行政進入民進黨全面主導的新時期。並且,民進黨在上臺後,通過掌握的“執政權”,對臺灣權力運作體系中的司法、監察及考試等相關機構進行負責人的提名與任命,從而實現“五權”完全處於該黨的控制之下。其中,主導文化發展,扮演“政策規劃與推動者”角色,前身為“文建會”的臺當局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民進黨當局在行政團隊任命中,早已延攬深綠意識形態濃厚的不分區民代鄭麗君出馬掌舵,從而牢牢把握文化宣傳與決策口。

  然而,性質雖為“社團法人民間團體”,但擁有濃厚官方背景,主要任務定位為“發揚中華文化,深植‘本土文化’”及“加強文化交流”的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在民進黨上臺後,卻依然掌握在與綠營意識形態反差鮮明,在馬英九時期曾經出任臺灣地區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的劉兆玄手中。“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權力欲”無限膨脹及充滿政治盤算的民進黨無疑“欲除之而後快”。在歷經運作約600人入會,以大量人頭“洗綠”會員及相關政治操作之後,民進黨成功逼迫藍營的劉兆玄“挂冠求去”,從而迫其讓渡臺灣“中華文化總會”主導權。事後,劉兆玄向外界透露秘辛,他直言在民進黨上臺後,蔡英文當局核心幕僚直接跟他道明,“蔡英文要這個位置”。民進黨在掌握體制內的文化事務主管部門後,再次強力奪下體制外的文化主導機構,最終完成臺當局運作體系的“權力拼圖”。

  重塑話語體系 擠壓非綠生存空間

  民進黨之所以急於拿下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在筆者看來,顯然意圖在推進對島內反對陣營進行“政治追殺”的同時,對“非綠”各方發起文化攻堅戰,並展開“文化話語”的爭奪與堵截,試圖從文化層面摧毀對方反制及再次崛起的利基點,從而霸據島內文化話語的詮釋權,並企圖將民進黨或綠營的歷史觀和兩岸觀等價值傾向形塑成為全島性的“政治正確”,為全面建構“臺獨”話語體系作下鋪墊。

  有鋻於此,民進黨勢必會對業已到手的“中華文化總會”進行“物盡其用”。這其中有兩個動向值得觀察:其一,消極面向。民進黨可能採取不作為的態度虛化或冷凍“中華文化總會”,將島內相關文化事務主導權轉移至臺當局文化事務主管部門,“中華文化總會”只扮演側翼功能與角色。然而,由於臺當局文化事務主管部門官方色彩較濃,且負責人鄭麗君一上任便被藍營譏諷為“‘文化臺獨’掌舵者”,可謂動見觀瞻。而“中華文化總會”在表徵上屬於“民間團體”,因此,民進黨當局相關文化事務的推動,借由“文化總會”進行鋪排與推進,阻力及觀感會相對弱化與柔和。所以,第一面向的可能性或許相對較低。其二,將“中華文化總會”作為話語建構的重要場域,加大“去中國化”步伐,凸顯所謂“本土文化”。對於,此次蔡英文問鼎“中華文化總會”,前任“會長”劉兆玄曾指出“中華文化總會”宗旨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並呼籲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不要用這麼大力氣爭取‘總會會長’,又一手要去中華文化表徵”。外界更有輿論直指蔡英文奪取“中華文化總會”意在“取‘中華’而去中華”。臺灣島內更是重批蔡英文試圖借由“中華文化總會”,加重“本土化”,最終邁向“文化臺獨”。

  這樣的疑慮其實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具有相關事例可以支撐和印證的。細察蔡英文上任至今,民進黨在推動“文化臺獨”方面,可謂動作頻頻。比如,近期民進黨民代試圖推動新台幣鈔票改版,意圖去除孫中山和蔣介石頭像;在“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前夕,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下架臺北“中正紀念堂”的蔣介石紀念品及停止播放紀念歌;前段時間,不少綠營執政縣市,研議或直接拆除蔣介石及孫中山銅像;去年11月中旬,民進黨當局拆除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12獸首仿製品;去年11月下旬,民進黨民代聲稱扯鈴是“中國文化”,強行砍除相關預算。去年5月剛上臺不久,民進黨當局便廢除微調課綱,恢復充斥“臺獨”及“皇民化”史觀的內容,等等。可見,民進黨上任至今,不斷系統性、結構性地操作“去中國”,而今蔡英文問鼎“中華文化總會”,這種政治操作恐怕會愈演愈烈。

  在陳水扁“執政”期間,民進黨曾大肆推動“去中國化”策略,試圖斬斷兩岸的文化聯結,扭曲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2006年12月,陳水扁更是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更名為所謂“國家文化總會”。當時,陳水扁以“文化總會會長”身份致辭時公開聲稱,要建立“臺灣文化主體性”,型塑所謂“國家形象”,建構“文化願景”。顯然,當時的“文化總會”已然成為了民進黨推動“文化臺獨”的平臺。而今“文化總會”再次落入民進黨之手,種種跡象已清楚表明,這一島內文化工作平臺極有可能再次淪為民進黨推動“文化臺獨”的重要載具。民進黨通過系統性,體制內外的文化攻勢,力爭達到潛移默化地向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年輕一代灌輸“臺獨”思想及價值傾向的目的,同時通過話語體系的重塑,企圖擠壓臺灣島內“非綠”陣營話語空間的意圖已不言而喻。

  暗度陳倉 欲陷大陸于被動?

  去年520,民進黨上臺後,由於該黨不承認作為兩岸互動共同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不認同其核心意涵,導致兩岸的聯繫溝通與協商談判機制被迫停擺,兩岸關係持續倒退惡化,臺灣島內民生凋敝,基層民眾生計大受影響,可謂苦不堪言。在歷經“兩岸之變”致使“臺灣之苦”的演變過程中,蔡英文的“執政”決策能力飽受質疑,聲勢不斷下滑。尤其是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蔡英文的相關作為更是不浮眾望。根據臺灣親綠媒體《美麗島電子報》近期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有47.5%的受訪民眾認為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立場和做法對臺灣安全不利,高於有利的30.7%。而認為對臺灣整體經濟不利的則高達55.9%,認為有利的僅有25.4%。可見,臺灣民眾對蔡英文兩岸政策的不滿意程度也不斷在飆升當中,這無形當中對蔡英文當局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有鋻於此,面對兩岸陷入新的僵局,蔡英文當局不斷拋出“對話説”及“新共識説”,試圖繞過“九二共識”,從而達到其政治目的。以近期為例,蔡英文日前在出席“2017大陸臺商春節聯誼活動”中,公開向大陸喊話,聲稱“兩岸應該以新的思維和做法,共同擘劃兩岸互動的新模式”,而在這之前,臺灣方面陸委會也曾數度放話,要建構兩岸良性互動的所謂“新模式”,云云。可以見得,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倒退的當下,試圖將球拋給大陸,從而化解因處理兩岸關係不力對其造成的壓力。

  對於兩岸互動所謂的“新模式”,臺灣媒體盛傳,在民進黨上臺後,曾試圖透過臺灣安全部門週邊組織——亞太和遠景兩個基金會,嘗試與大陸進行所謂的“二軌對話”,雖然這兩個組織披著學術外衣,但官方色彩十分濃厚。因此,結果可想而知。而當下,蔡英文接掌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其文膽林錦昌出任“秘書長”一職,坊間消息指出,鋻於過去馬英九時期,“文化總會”在兩岸文化交流方面作為突出,蔡英文團隊可能會試圖運作其“秘書長”以文化交流的名義登陸。由於文化交流相對較為不敏感,如若大陸拒絕,蔡英文當局便可將兩岸互動停擺的責任再次推給大陸,而假如登陸成功,民進黨又將形塑沒有“九二共識”兩岸亦能互動的假像。如此一來,顯然會陷大陸于被動狀態。只是,民進黨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其核心意涵,其實任何形式的盤算與手段,其最終結果恐怕早已註定。

  反藍抗陸 泛政治或自食惡果

  民進黨上臺後,在臺灣島內,假借“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鬥爭與追殺之實,極力壓縮對手的政治生存空間,試圖在臺灣政黨格局中樹立民進黨“一黨獨尊”的地位,而在意識形態領域則不斷挑起族群紛爭,將“臺獨”意識形態美化成“臺灣主體意識”,試圖混淆二者的本質區別。同時,不斷消費歷史事件,力爭擴大其後續政治效應,並強力塑造和渲染歷史悲情,通過霸據歷史事件的詮釋權,肆意進行二度延伸,並將之作為攻擊對手的利器。在形塑島內社會氛圍的過程之中,借由過往政治人物的符號象徵,不斷挑起族群對立情緒,並通過破壞前者,來創造社會議題,企圖將藍營的政治空間擠佔與壓縮。以“二?二八”事件為例,民進黨不斷發動“去蔣化”,借由多年對“二?二八”事件的扭曲解讀,來激發藍綠對立,從而撈取政治資本。然而,民進黨這種“泛政治化”行為,其“邊際效應”已然在逐漸遞減當中。根據臺灣旺旺中時民調中心日前公佈的民調顯示,針對民進黨對臺北中正紀念堂“去蔣化”行為,有55.8%的受訪民眾表示不贊成,其中,“中間選民”不贊成的比例也有53.5%。另外,有高達57%的臺灣民眾認為,此舉會導致島內社會獨立。

  事實上,不管是“去蔣化”還是“去孫化”,本質上均意在“去中國化”。民進黨一方面大刀闊斧壓制對手國民黨,並通過意識形態灌輸來增加政治鬥爭的正當性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去中國化”和“去中華文化”來割裂兩岸的文化歷史聯結,為“臺獨”鋪路。然而,不管是“柔性臺獨”還是“強硬臺獨”路線,其最終結果都將註定以失敗收場。(作者係媒體人楊昆福,原文刊載于《臺海》雜誌第129期)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