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政策荒謬 民進黨當局滿意度雪崩式下滑

2016年11月21日 13: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1日發表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包正豪的評論説,蔡英文當局執政剛滿半年,隨著的施政滿意度不斷下滑,就像受傷或年老的猴王會遭到挑戰一樣,民進黨內“有大志者”開始蠢蠢欲動,試圖挑戰蔡英文的權威。

  不過,和猴王爭霸的不同點在於,民進黨內會先跳出來的通常都是權力邊緣人。跳出來的原因,無非是企圖能夠趁蔡英文憂心施政滿意度之際,給予壓力,希冀蔡英文不願“後院起火”而拋出一些政經權力的碎肉來安撫他們。真正有能力挑戰領袖位子的,會等到蔡左支右絀,內外交迫之際,才會撕開溫情團結面紗,赤裸裸地要求最大塊的權力蛋糕。

  一葉知秋,連郭臺銘選臺當局領導人的支援率遠勝過蔡英文的新聞都能鬧得沸沸颺颺,也難怪“獨”派開始攻擊蔡的“黨政合一”,要求她讓出民進黨主席位子,甚至要逼迫“行政院長”林全下臺和特赦陳水扁。

  “打鐵還需自身硬”,蔡英文施政滿意度雪崩式下滑,根源還是在於內政處理失當,讓民眾失去信心。上任半年來,欲展現“改革”雄心,民進黨當局接連推動許多高度爭議的政策,譬如一例一休、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解禁和瘦肉精美豬解禁、年金改革,還有不當黨産處理等。這些政策之所以難解,就在於社會意見分歧,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犬牙交錯式地把整個社會都牽連進來。這些政策全數在半年內倉促推出,可想見社會對此不會形成共識,既無共識,自然推動困難,利益相關各方寸土絲毫不讓。

  這是極為明顯的事實,那麼蔡當局為何非要在短時間內“橫柴入灶”呢?難道她不明白這樣會造成社會紛爭,並不是推動政策的最好方式嗎?

  民進黨的第一個説法是老套路的“前朝遺患”,把責任先推給馬英九,試圖轉移焦點。不過,既然已經“完全執政”,諉過“前朝”,只能滿足綠營支援者的心理,難以説服其他選民。民進黨自知理由不夠充分,於是再提出“清理戰場”。這是個“利空出盡”的想像,借著剛剛執政,社會還對蔡英文有寄望之時,把燙手山芋一次全拋出,讓社會壓力在短期內全部引爆釋放,然後獨裁式地完成“民主程式”,結束社會對這些議題的討論。所以我們看到“3日10場公聽會”要解禁日本核災地區食品,就是此種邏輯思考下的産物。

  比較出乎民進黨當局意外的是,沒想到社會反彈會如此劇烈,所以像“一例一休”案,逼得民進黨當局必須將法案重新送回“立法院”委員會討論後,再送交“院會”。這當然是因為選前操弄民粹而産生的苦果。不過就算如此,這些都是民進黨當局認為可以接受的代價,只要在短期內把這些案子統統完成“立法”程式就可以了。

  為什麼造成社會這樣大的衝擊與撕裂,民進黨當局還自以為得逞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民進黨執政的核心價值在於“贏得下一次選舉”,而不是“治理臺灣”。清理戰場是要讓社會爭議在短期內爆發,然後經過1、2年的冷靜無為後,在選舉年來臨時,民眾已忘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使得民進黨無需在政策爭議當中打選戰。

  爭議政策對於社會的影響或是未來發展,不是民進黨當局關心的重點,所有一切統治行為都是為了贏得選舉而服務,無關民生。就這樣,在選舉計算的虛耗當中,臺灣繼續沉淪。“以民主之名”,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