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當局將承受嚴酷的民意壓力

2016年09月20日 08: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本月18日,臺灣8位縣市長參訪團訪陸,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會見,並與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進行了座談。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藍營縣市長承受民進黨當局可能的壓力,毅然赴陸爭取背後確實有民意與政績的壓力,兩相權衡決定向民意及政績低頭。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堅拒“九二共識”,將會有更多地方父母官及政治人物自求多福,企業也會用腳投票,讓投資遠離臺灣,民進黨當局最後恐怕還是得向民意低頭。

  社評摘編如下:

  本月18日,臺灣8位縣市長連袂到大陸訪問交流,受到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會見,並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座談,達成8項交流共識。民進黨堅拒“九二共識”,兩岸交流大受影響,陸客銳減。藍營縣市長承受民進黨當局可能的壓力,毅然赴陸爭取背後確實有民意與政績的壓力,兩相權衡決定向民意及政績低頭。一葉知秋,民進黨當局也將承受嚴酷的民意與政績壓力。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在新聞發佈會上説,兩岸聯繫和協商機制已經停擺,導致兩岸新的協議無法商簽,也不可避免地影響既有協議的執行成效。這段談話政治訊號強烈,自2008年馬當局上臺後,兩岸雙方陸陸續續簽署了23項協議,帶給臺灣豐厚的“兩岸紅利”,也是過去8年支撐臺灣經濟的重要力量。現在兩岸官方聯繫和協商機制停擺,勢必影響既有23項協議的執行成效,長期而言,對臺灣經濟發展不利。

  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官方關係惡化,連已簽署23項協議的執行也碰到障礙,效用逐漸減縮,“既得利益”受損,衝擊實大於新協議難産。自蔡當局上臺後,民間已不期望兩岸雙方能談什麼新協議,只盼能充分保住既有協議的好處;惟後一願望亦已難達成。

  兩岸既有23項協議之執行,必需在兩岸官方密切協調溝通的基礎上,其效用才能充分發揮;但當前兩岸官方聯繫協商機制既已停擺,協議的執行只能由兩岸官方“各行其是”;且由於當前兩岸經貿樣態,是臺灣倚賴大陸的程度,遠高於大陸對臺灣之倚賴,所以兩岸既有協議執行成效受限,對臺灣在地廠商及大陸臺商的損傷較大。

  最顯而易見的,是《投保協議》之執行。原本該協議中,有兩岸官方聯手調解及協處廠商經營糾紛條文,過去對臺商的幫助很大。如今因兩岸官方不再聯繫,臺商在陸經營糾紛只能訴求大陸單方面處置,權益保障程度勢必降低。日前國臺辦和中國貿促會聯合發佈文件,表明要進一步推動臺資企業利用仲裁方式解決經貿爭議;明顯是為了強化臺商權益保障機制,以因應《投保協議》執行成效受限。但相較之下,仍是兩岸官方聯手調解及協處,對臺商最有利。

  其次,《海峽兩岸智慧財産權保護合作協議》條文中列有兩岸官方協商“保護品種”、互相認證智慧財産權、聯手採取保護舉措等規定,但這些規定,在兩岸官方不往來情況下,已窒礙難行,不利於臺商保護自身智財權。

  此外,《服貿協議》雖尚未獲臺灣“立法院”通過,但已和臺灣利益息息相關。譬如,條文中允許臺方金融機構申請成為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這一項是臺灣金融業打亞洲盃與世界盃的前提條件;業者爭取將此項優惠規定自《服貿協議》切割出來,儘速單獨實行,以助臺灣金融業及時掌握大陸投資市場商機。

  但這種願望,必需通過兩岸官方協商,才可能實現。如今由於兩岸官方聯繫管道中斷,臺灣金融業只能望穿秋水了。類似例子,在23項既有協議中實比比皆是,且正在多方面地侵蝕臺灣應得的兩岸利益,也不利於臺灣經濟成長。

  於今之計,蔡當局最好能承認“九二共識”,以打開兩岸政治死結,讓兩岸既有的23項協議回復應有效能,併為新協議商簽創造條件。

  最有能見度的補救措施,在於“監督條例”“立法”工作。該“條例”已被“行政院”列為優先“立法”項目,“立法院”民進黨團理當以開放、包容心胸,促該“條例”在本會期儘早完成“立法”,並呈現措詞寬鬆易行的條文,切莫再加上嚴苛的監督規定,以免其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的攔路虎。

  而在“監督條例”如此完成“立法”後,民進黨團應據此接續審查“服貿協議”。後者已在“立法院”卡關3年之久,民進黨團若能儘速將其提出審查,並順利予以通過,即是該黨兩岸經貿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給大陸的明顯善意。就看蔡當局能否以人民福祉為念了。

  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堅拒“九二共識”,又不願負責任完成“監督條例”“立法”及服貿生效,將會有更多地方父母官及政治人物自求多福,企業也會用腳投票,讓投資遠離臺灣,民進黨當局最後恐怕還是得向民意低頭。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