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當局內外焦慮 “九二共識”是解藥

2016年09月19日 19: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9日發表評論説,“九二共識”四個字讓新當局寸步難行,內外焦慮。對內面對“臺獨”黨綱的制約矛盾,對外在南海主權上新當局態度不夠強硬,導致未來推新南向臺商只能自求多福。

  文章指出,“九二共識”代表的是互信精神,還有拉近兩岸對談的基礎框架。若沒這精神,官方與民間就會退到過去兩岸僵局階段,而海基與海協就面臨無功能存廢問題,沒有信任就不用奢求談交流,因有“九二共識”兩岸才有重啟對談的可能,不然等同大陸間接承認改變現狀。

  海基會臺商秋節聯誼,三大臺協(上海、北京、廣州)會長皆不出席,基於官方都不互動,加上沒有“九二共識”背書的海基會如同虛設、已無功能,現今臺協會兩岸民間交流功能都比海基會強,民間單位深怕無端再度扯入兩岸政治風暴之中,進而影響自己在兩岸扮演的角色立場。

  南海主權問題持續擱置,而臺灣新當局所推新南向卻雷聲大雨點小的氛圍。東盟市場民間企業早多方進行實際評估,而持續無作為,在於臺灣官方在地扮演角色強弱為關鍵成敗因素,若無法提供官方實質的保證與資源協助,新南向畢竟只能淪為空談。

  “2016第13屆東盟博覽會─中國與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建立對話已經25週年,現今最重要的目標為銜接發展一帶一路中海上絲路戰略,有效讓東盟各國與大陸發揮更緊密友好的互信合作關係。因大陸和東盟十個國家也都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陸續啟動絲路基金,全面推進東盟各國投資項目,惠及各國民生的鐵路、橋梁、港口、公路、電站、園區等合作項目。

  依據大陸官方“東盟博覽會”歷年數據顯示,雙方貿易額從1991年的79.6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4720.6億美元,增長了58倍,大陸連續7年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東盟連續5年成為大陸第三大的貿易夥伴。就2015年官方統計資料雙方人員的來往去年超過了2300萬人次,互派留學生的規模達到了19萬人,交流更是密切。

  東盟各國是否也願意與臺灣建立官方互信機制?目前臺灣對兩岸“九二共識”的否定,等於在國際上失去掉“誠信”,在東盟與大陸官方交流緊密程度如此高的情況下,臺灣當局該如何進行實質上的交流與保證,進而帶動民間企業?

  “九二共識”是解藥亦或是毒藥?一切在於新當局的執政心態,面對內外隱憂問題,必須清楚務實告訴民眾所面臨的風險資訊,而非利用政治語言讓民眾誤判臺灣在新南向的實力。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