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學術交流如此鳥肚雞腸 何其悲哀!

2016年08月05日 09:1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據媒體報道,島內“國史館”修改借閱規則,從8月1日起拒絕大陸、香港、澳門的學者調閱館藏,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無論是否高層授意,此舉皆將政治排他氛圍帶入學術,不僅影響兩岸三地學術文化交流,也將損及對臺灣友好的大陸及港澳人民對臺灣的觀感。學術背景深厚的“國史館長”吳密察,竟不顧學術開放自由的原則,反成了推動“兩國論”的政治先鋒,何其悲哀!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國史館長”吳密察上任兩個月,即擅自頒布新規定,限制大陸及港澳學者調閱館藏檔案。無獨有偶,具官方色彩的“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自八月起也祭出新的獎助辦法,將港澳學者排除在外。這些舉動,無論是否高層授意,皆將政治排他氛圍帶入學術,不僅影響兩岸三地學術文化交流,也將損及對臺灣友好的大陸及港澳人民對臺灣的觀感。

  “蔣經國基金會”獎助排除港澳學者的理由是:港澳漢學研究環境完善,因此將獎助提供給更迫切需要的新興漢學地區。此一邏輯讓人困惑:港澳漢學研究環境今日方稱完善,正因如此,學者才會有更多資源的需求,研究才能更上層樓;何況新生代學者正不斷出線,臺灣為何要硬生生斬斷?

  “國史館”排除大陸及港澳學者,政治斧鑿即更清晰可見。色彩鮮明的吳密察上任後,隨即于7月底公告《國史館館藏檔案史料開放應用要點》,表面上宣稱新辦法是與《政府資訊公開法》對齊文字,事實上是刻意排除大陸及港澳人民閱讀檔案。“平等互惠”固説得好聽,但試想,如何教大陸及港澳學者以“外國人”身份申請?

  吳密察出身學界,僅當上兩個月官員,即如此鳥肚雞腸地想方設法阻止其他學者研究,豈不可議?曲解法律不説,還將“國史”檔案視為自己轄下財産,刻意打壓其他地區之學者,以迎合綠營主政的氛圍。也難怪,此舉遭外界解讀為“置入行銷兩國論”的政治謀略。一個學術背景深厚的“國史館長”,竟不顧學術開放自由的原則,反成了推動“兩國論”的政治先鋒,何其悲哀!

  進一步看,縱要把大陸及港澳人民比照“外國人”看待,“國史館”也顯然曲解了“平等互惠”的真義。對於不涉主權爭議的學術文化交流,一方先釋出好意,進而帶動對方跟進,這才是積極的平等互惠。相對的,以對方未同步施惠而突然設限,形同是相互毀滅的“互不惠”,又如何促進實質交流?

  事實上,兩岸學術交流這些年來密切且頻繁,臺灣學者赴大陸各檔案館閱覽史料,罕聞遭到阻擋情事。以吳密察指稱願與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進行“機關與機關”檔案交換閱覽為例,不客氣地説,這根本是欺騙局外人的話術。

  多年來,臺灣研究者經常利用北京一檔館、南京二檔館及上海、重慶、成都等市檔案館史料,進行史學研究;兩岸在這方面雖未訂定“平等互惠條約”,卻一直根據彼此的善意默契而行實質互惠。蔡當局可知道,早在20多年前,臺灣法制史學者黃源盛編纂的大理院(“最高法院”前身)民、刑事判例輯存部分資料,主要即來自南京二檔館鎮館之寶的大理院檔案?

  可悲的是,蔡當局上臺後,兩岸官方關係已形同冰凍;而“國史館”卻在學術領域再補一刀,禁止對岸學者閱覽,將對立擴散到民間學術領域。這豈是明智之舉?如今,卻又虛意倡言要兩岸官方平等互惠交換檔案,簡直是蔚為奇觀。

  我們認為,蔡當局絕不應該忽略兩岸民間關係的經營,不能視一般大陸民眾的友善如無物。以裏約奧運為例,臺灣有許多運動員曾在大陸接受訓練;以學術研究來説,正因為“國史館”擁有大量的國民政府檔案,更有必要向有興趣的陸港澳學者開放,讓他們根據正確的史料作出客觀的研究。

  “國史館”限制陸港澳學者閱覽、“蔣經國基金會”獎助排除港澳學者,説明兩岸關係的對立正從政治、經濟擴散到學術交流。而學術、歷史研究的開放與自由原則受到傷害,莫此為甚。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