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褚靜濤:研究抗戰史 建構兩岸共同歷史記憶

2015年11月25日 09: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褚靜濤日前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表示,兩岸應加強對抗日戰爭的研究,可以通過共同蒐集、出版史料,共同召開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分享史料,共同研究,逐漸達成共識,建構共同的抗戰歷史記憶。文章摘編如下:

  抗日戰爭是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歷次反對外來侵略戰爭取得的第一次徹底勝利,是近代中國由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捩點。對於抗日戰爭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國共兩黨有著相似的看法,目前最主要的分歧是誰領導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褚靜濤表示,兩岸學術界應擱置爭議,建構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抗戰史觀。

  人類社會曾經發生的歷史恒定不變。書本上的歷史則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因知識累積和改動、社會環境的變遷,不斷變化。書本上的歷史並不等同於曾經發生的歷史,而是過去歷史的選擇與安排,它的定義與形式受到意識形態的制約。這兩類歷史有相互重疊的部分,學術界的任務就是拉近這兩類歷史的距離。

  褚靜濤表示,對人類歷史的的認識永遠不可能一步到位,特別是抗日戰爭,與現實政治緊密相聯。受限于史觀、史料、史論等多方面的因素,大陸書寫的抗戰史仍有一些不足和缺陷。隨著大量檔案、論著、論文集的出版,抗日戰爭的基本脈絡已展現在世人面前,回歸正常的學理探討是大勢所趨,從宏觀研究走向微觀研究,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從理論研究走向實證考據。

  歷史研究涉及到史觀、史論、史實等多方面的問題。大陸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臺灣是資本主義制度。大陸學者一般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臺灣學者則受到西方理論的影響。在史觀、史論上,兩岸學者的差異仍大。即使兩岸學術界“共用史料、共同研究”,建立共同的歷史記憶仍然是任重道遠。但對於歷史史實,兩岸學者現在可以做出努力,儘量朝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方向努力。

  褚靜濤認為,當前可行的做法是,聯合大陸、臺灣及海外的學者共同研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通過定期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加強交流。對於抗日戰爭到底是共産黨領導還是國民黨領導這樣非此即彼的難題,可以各説各話、擱置爭議。可先從一些具體史實著手,如抗日戰爭中軍隊的死傷人數、民眾的死傷人數著手,可以加強對該問題的研究,儘量得出較為準確可信的數字。

  歷史學研究中,作者選擇材料,褒貶史事、人物,做出價值判斷,容易造成學術爭議,甚至社會對立。而出版史料彙編,屬於如實展現某段史實,簡單易行,可避免許多爭議。當然,即使是沒有編者分析、評論的史料彙編,史料的取捨也間接反映了編者的某種政治傾向、學術旨趣。

  褚靜濤表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目前可行的路徑是,兩岸學術界應加強蒐集關於抗日戰爭的史料、實物,以及紀錄親歷者、當事人的證詞等寶貴材料,實地勘察抗日戰爭的戰場遺址。兩岸學術界可共同編輯、出版關於抗日戰爭的檔案資料彙編,讓歷史事實説話。此舉相對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立竿見影。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