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柯文哲的“公道話”給人啟發

2016年07月29日 08: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臺北市長柯文哲接受臺灣《中國時報》專訪談及兩岸關係,強調兩岸要互諒,兩岸關係才會穩健。蔡英文當局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因“九二共識”爭拗而變得晦暗不安,社會關係也因民粹抬頭而顯得危機四伏。對此《中國時報》28日社論説,柯文哲這段談話超越了藍綠紅的界線與局限,展現的高度與氣度,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摘編如下:

  長期以來,綠營對中國大陸採取否定、負面的態度,相信大陸即將崩潰,否定大陸的成長與崛起,柯文哲卻提醒臺灣人,中國歷史上“人人有飯吃”的朝代沒幾次,對岸13億人口在經濟上已算是“小康”,這麼龐大的經濟體沒出亂子相當不簡單,以歷史眼光來看,可以算“盛世”,臺灣不應該繼續否定大陸的成就,應該給予正面的鼓勵。這一段對大陸拉出歷史縱深的評價,説出了在情也在理的公道話。

  從情而言,這是一段深富同理心的評價,長期以來,臺灣在思考兩岸問題時,經常掉進本位主義的陷阱,只從自己的角度想像,不願從對岸的角度思量,而流於一種偏執。柯文哲站在對岸的角度進行評價,這是在情感面上取得對方認同的重要一步。

  就理言之,柯文哲的分析確實沒錯。中國大陸當然有很多還不足、還不夠的地方。待改進的地方、將遭遇的挑戰、可挑剔的做法,當然仍有不少,但如果拉出歷史的時代縱深來看中國大陸的演變,其進步之巨大,也是不容無視的客觀事實。柯文哲説出了客觀事實,也説出了一個理字。

  説也特別,柯文哲這一段“公道話”,不要説民進黨人士説不出口、蔡英文説不出口,長期以來懼怕被扣上“傾中”大帽的國民黨,恐怕也不敢説。反倒是曾被稱為“墨綠”的柯文哲,卻有膽識説出會被扣上“媚共”帽子的政治禁忌。這一方面是柯文哲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格特質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傾中賣臺”的帽子不易加諸他身上,讓他有充裕的政治空間説出“公道話”。

  其實蔡英文和柯文哲有相同的“政治資本”,説出和柯文哲同樣的“公道話”。試想,若這一段話由蔡英文説出,不但可以展現其站立於歷史的宏觀理性,也同時釋放她能以同理心看待大陸的溫柔感性,一旦她願意展現這樣理性感性兼具的態度,不知可消弭多少兩岸面臨的風雨,只可惜她沒有柯文哲的氣度與智慧。

  柯文哲的話,可以給蔡英文重要的啟發。正因為柯文哲拉出了歷史縱深,對大陸現狀説出了公道話,也讓柯文哲取得了為臺灣向大陸進良言的高度與空間。柯文哲説,臺灣從荷蘭、明鄭、清朝、日治,再到國民黨當局時期和這幾年的民主、公民運動,加上屬於移民社會,400年來紛紛擾擾的歷史,塑造臺灣多元、開放甚至“喧囂”的政治性格;常是“熱情但不想負責、一窩蜂又沒耐心”,他希望大陸看待臺灣時,能多一分了解和諒解。

  如果沒有前面的公道話,這一段話就會掉入“只要求別人卻不反求諸己”的本位主義陷阱,效果將大打折扣。

  當然,也有人從動機論解讀柯文哲這一段“有高度的發言”,認為是由於柯文哲“市政”面臨困局,才會在“兩岸”上選擇大開大闔,為政治生命做最後一搏。以過去柯文哲常有的反覆來看,這一點的擔心不能説全然沒有根據,我們希望柯文哲不是,也提醒柯文哲不可以懷有這樣的動機。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時權算只能欺于一時,柯文哲的民調持續滑落,其問政的一致性不夠,是重要因素之一,這一點柯文哲當學到教訓。

  動機論之外,“結果論”的檢驗最重要,柯文哲既然説得“對”,就應當給他“對”的肯定。這也是對政治人物的一種鼓勵,鼓勵他説“對”的話、做“對”的事。

  “只要是可以減少雙方衝突的,都願意嘗試;能增加雙方善意的,也願意去努力。”柯文哲這句結語,應視為對臺灣社會如何處理兩岸關係的寶貴建議與提醒。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