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沉默的蔡英文 危機四伏的臺灣

2016年07月22日 09: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22日社評指出,近期臺灣遇到的幾個複雜話題,統統被蔡英文“巧門”化解于無形。

  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出爐,太平島成“礁”,蔡當局公開表態“絕不接受”,但只字未提U形線和臺灣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以區隔大陸在南海仲裁上“共守祖産、一致拒絕仲裁”的提議,既不靠攏“一中”,又不被罵賣臺,還兼顧了美、日的面子。

  17日民進黨再度執政後第一次黨代會,代表們分別提出了修改“臺獨黨綱”和撤廢“中華民國”兩個相互背離矛盾的提案,一個要“中止臺獨”,一個要“去中急獨”,都被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按下不表,交付中執會研議,機巧延續了蔡英文自大選至今“維持現狀”的一貫立場。

  模糊、柔軟、對關鍵性爭議保持沉默,這就是蔡英文因應兩岸問題及對外關係的“巧門策略”。按照這個策略邏輯,對南海問題,新當局最可能的做法是,不正面呼應“維護祖産”的提議,也不正面回應馬英九提出的南海十點建議,而是以南海為契機,藉此謀求亞太地區的“多邊談判機會”、加入多邊機制,爭取更多國際參與的空間。南海可能是切入點,也可能是籌碼。

  文章認為,未來臺灣的“多邊外交關係”,可能加大美國、日本、東南亞各國的權重;而兩岸關係上,從黨代會擋下兩個極端化提案看來,蔡英文打算將一切可能挑起兩岸爭議的話題抹平在萌生階段,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激化,在臺海兩岸“維持現狀”的情形下,加緊推進與大陸以及美、日之外的更多面向外部關係,尤其是新南向策略。由此不難理解新當局為何一再以模糊、軟化的行動,來處置尖銳的外部問題。

  以小博大、多邊多贏,新加坡堪稱典範。但回顧新加坡歷史,其地理優勢與經濟開放度、時代節點的把握,都與臺灣大不同:政治上新加坡接受周邊多個大國的存在,善於營造各國利益均勢;經濟上依託自由港、跨國投資、政經分離等,強力的政府加之充分的對外開放,以經濟成就了外交,這種成功,在亞洲範圍內可以説很難複製。

  民進黨執政兩個月,在“維持現狀”的沉默“巧門”指導下,無論內部或外部,政策方向都非常模糊。兩個月來,看不出臺當局任何積極外向的施政指引,相反是積極對內呼應經濟在地化方向,任令進出口貿易持續萎縮,外來投資繼續衰退。臺灣地狹人稠,必須依賴外來活水,但當下情形卻在阻絕外來活水。“從世界到臺灣”、“從臺灣到世界”的外部邏輯,就更無從談起了。

  當然,正如蔡英文在黨代會上所説的,民進黨剛剛執政兩個月,面對了連串危機,因應實屬不易:桃園機場淹水、華航空服罷工、雄三飛彈誤射、颱風重創。她説:“臺灣有些危機是長久的結構問題,有些是臨時的突發狀況,但人民唯一在意的,就是民進黨當局如何因應”。這其中,長久結構問題帶來的危機,攸關臺灣的未來。

  但我們仍應對幾個問題有清晰的思考:首先,背離大陸是不是臺灣多邊多贏的必須選項?失去了與大陸的高度關聯,一方面臺灣經濟將失卻主要夥伴,另一方面也會在國際空間中失去兩岸關係這個重大籌碼。

  其次,如果要加入TPP,要推進新南向,是不是就要更加順應美日的指引,更緊密地捆綁,比如引進美豬?或給福島災區食品開門?對臺灣究竟是好是壞?

  民進黨歷來善於理解民意,南海仲裁激起的民眾憤慨,不會容許民進黨借國際仲裁結果的機會,以出賣太平島權利為籌碼“聯美抗中”。看清楚民意的風險,民意可擊敗政敵,但也要當心民意反噬。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