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進黨的自滿,蔡英文的焦慮

2016年07月19日 09: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9日社論指出,民進黨執政後首次全代會選舉結果,眾“天王”告退,青壯派全面接班。相對於場內外熱鬧的綁票換票,攸關政黨路線的“維持現狀”黨綱提案,卻完全未獲討論;倒是蔡英文在會上細數執政的種種陣痛,提醒大家不能只是汲汲營營爭取權位。民進黨的亢奮自滿,對照蔡英文的焦慮,反映出黨政步調的落差。

  民進黨新世代大舉接班,反映了政黨的新陳代謝,新人輩出,是值得樂觀的現象。相形之下,國民黨培植新人的後繼無力,則暴露出紮根和接力的困窘。然而,民進黨不知宣稱“解散”了多少次派系,此刻派系角力卻仍是全代會綁樁固票大戲的主軸,好不諷刺。

  更令人側目的是,民進黨高喊數十年的“黨政軍退出媒體”,言猶在耳,這次卻公開向媒體招手,讓三立電視老闆以“海派”之名躋身綠營派系之林,更在中常委之戰擠掉謝係,使其係全軍覆沒。這樣的發展,若要名之為政黨的“進化”,或成功的“黨媒雜交”,恐怕令人難以信服。黨政軍必須退出媒體,但友好的媒體卻可以入駐政黨,這樣的邏輯如果成立,轉型正義還説得出口嗎?

  正因為如此,當派系在全代會進行大拜拜、大接班的同時,蔡英文以主席身分發表致詞則難掩沉重。520新當局就任至今正好滿兩個月,兩個月來,執政團隊頻頻出包,除了官員言行失當,從桃園機場漏水、華航罷工、雄三誤射、臺東風災、南海仲裁遇襲,臺當局的處理飽受批評。然而,民進黨政治人物對此卻似乎感受無多,一味袖手旁觀,更頻頻在“立法院”表演傲慢、張狂言行,甚至將責任推給前任當局,一副“權力在手,樂趣無窮”的姿態。或許正因如此,蔡英文才省略了客套話,直言要大家問問自己:“我們從政的理想和目標到底是什麼?”

  問題在,民進黨雖是第二次執政,更首度贏得了“立法院”過半席次,但對於什麼是“完全執政”,卻似乎還不十分了然;正因為不了解“完全執政”的意義,所以缺乏以“解決問題”為先的心態,不時流露出在野黨習性的暴沖和挑釁情緒;也正因未意識到自己已是“民進黨當局”的一部分,所以對林全行政團隊──尤其是其中若干具有藍營背景的官員,不時怒目橫眉。

  簡言之,民進黨拿手的,一直是作為一個“社運型”及“衝突型”的政黨。但今天民進黨完全執政了,它若依然只有社運的動員技巧及製造衝突的本能,卻沒有長期思考和制度規劃的能力,它即難以運用自己的權力來解決問題,回饋社會。上次陳水扁執政,遭到“不會執政”之譏,民進黨當時輕易地把問題推給“朝小野大”之局限。但如今民進黨已完全執政,而蔡英文也企圖揚棄陳水扁的民粹叫囂模式,希望走一條比較穩健改革的路線;然而,綠營“立委”和地方勢力卻未意識到執政責任的沉重,而一味沉醉在掌權的歡愉之中。這種心態上的落差,正是蔡英文的焦慮所在。

  當然,蔡英文更大的焦慮,是民眾對於改革的期待何時會變為對陣痛的不耐。如果執政團隊一直無法步上軌道,如果各種政經危機一再爆發,而民進黨政府卻一直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果老問題總是一談再談卻看不到進展;如此,當人民無法感受到政黨輪替的意義,所有期待即可能轉為失望與憤怒。國民黨之所以失去政權,不正因為如此?

  目前看來,蔡當局的危機因應在及格邊緣,但態度是否足夠坦誠則受到質疑;至於民進黨雖衝勁滿滿,卻缺乏方向感,看不到多元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民進黨當局如何形成黨政協作並進的隊伍,仍有偌大的差距有待磨合。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