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想走李登輝路線 必然招致反制

2016年05月16日 08: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6日社論指出:李登輝針對“九二共識”問題發表的言論,似已預告新當局將重新回到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路線。我們的觀察並不突兀,蔡英文曾任李登輝執政末期“國安會諮詢委員”,深度參與李的小團隊,更是李登輝“特殊兩國論”報告主持人,對李登輝路線了然于胸。蔡英文選擇了當年共同參與“兩國論”起草的林碧照擔任秘書長,人事安排似意味李登輝路線的再起。

  當然,蔡英文當年只是相關研究案的主持人,最終結論還是要李登輝本人定案,説蔡英文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主張者或者幕後主導者,未免高估了當時蔡英文的影響力,也低估了李登輝在這一問題上的長期佈局。

  事實上,李登輝一直以所謂“國家正常化”來推動實質“臺獨”路線,也就是將臺灣視為已經獨立的“國家”,只是國號為“中華民國”,因此“臺獨”不是問題,相反,主張“臺獨”反而是讓臺灣降格,傷害臺灣的主體性。而在他看來,臺灣現在要做的只是“正名、制憲、建立國家認同”以及加入聯合國等。比起陳水扁“一邊一國”的暴衝,李登輝這種在“中華民國”旗號之下的“特殊國與國”潛在危害性更大。

  正如李登輝所説,主張“臺獨”會引起反制,陳水扁盲撞的作為表面看起來比李登輝嚴重,但因缺乏正當性而被美、中共同反對,反而限縮了自己的活動空間。李登輝的路線則不同,因為儘量避免挑動各方敏感神經,而是側重從“憲政法律”、文化教育以及媒體宣傳等領域循序漸進,反而為其主張贏得了巨大的迴旋空間。

  事實上,“特殊兩國論”雖引爆大陸強烈反彈,但後續發展卻讓李登輝躲過了可能的內政危機,除此之外,李登輝的路線並沒有遭遇其他重大挫折。

  檢視李登輝任內的種種作為,接連6次“修憲”及各類事關“國家認同”的法律修訂,基本已經模糊了“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從文化和教育領域推行去中國認同政策,特別是同心圓史觀與海洋國家的理念,更是當今民眾大幅降低“中國認同”的濫觴。從實質促成“臺獨”的角度來看,李登輝當年的路線確實是佈局縝密而又成績豐碩的。

  如今蔡英文站上執政舞臺,再難用模糊策略回應外界的質疑,近來她一系列的做法,已出現李登輝路線的影子。從人事安排上説,不光“總統府”秘書長是李朝人馬,十分關鍵的臺當局“文化部長”和“教育部長”兩個職務,蔡英文也安排“獨”派色彩濃厚的得力戰將出任。蔡英文反覆強調的維持現狀和不挑釁,實現的卻是李登輝路線的翻版。

  同李登輝一樣,她的現狀維持是建立在臺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名為“中華民國”的思維邏輯之上,因而拒絕在“九二共識”或者“一中原則”上做出明確表態。不僅如此,“公投法修正草案”也進入審查階段,並就下修“公投門檻”、兩岸政治協議兩階段“公投”以及將領土變更案納入“公投內容”等達成初步共識,這無疑為“法理臺獨”的實施創造了條件。凡此種種,都為未來兩岸關係敲響了警鐘。

  我們必須提醒臺灣新當局,李登輝的路線雖然步步為營,一旦觸及兩岸政治紅線,還是不得不在壓力下急踩煞車。換句話説,在“中華民國”旗號下推動隱性“臺獨”,終究還是會被揭露出真面目。蔡英文若真為臺灣民眾福祉計,就應該摒棄李登輝路線,重新審視當今國際局勢和兩岸實力對比消長的現實,不能以不挑釁的被動思維處理兩岸關係,而是該積極與大陸求同存異,尋找兩岸合作的新契機。

  “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應該是臺灣的資産而非負債,若只想以“中華民國”之殼行臺灣獨立之實,必然招致大陸反制,將兩岸關係推回烽火連天的舊局。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