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光説不練的口水戰害了臺灣

2016年05月13日 11: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3日社論指出,臺灣社會有一種可怕的自我消耗傾向,大家每天忙著為各種議題爭辯,吵得面紅耳赤,卻從來不深入探討問題根源,以尋求徹底的解決。也因此,人們只能日復一日陷在爭辯的迴圈中,既無法産生新思維,也無力改變現狀;於是,臺灣只能在這種躁動的對峙迴圈下不斷自我消損。

  臺灣地鐵隨機殺人兇犯鄭捷被槍決後,再度引發廢死刑與反廢死刑的叫罵,但雙方的發言依然只有口水戰的深度。事實上,要不要廢死,最有資格敲下定音錘的“立委”,他們應該站出來提議是否修法廢除“死刑”;但他們卻唯唯諾諾,連自己的立場都不敢表明,不少人只能痛批羅瑩雪批准槍決是政治操作。言下之意,難道要把鄭捷留給邱太三,以便算成民進黨的“政績”?誇千斤之力,卻只挑四兩之擔,民主政治的虛有其表莫過於此。

  臺灣目前的刑法依然存在著死刑,對於像鄭捷這般兇殘的殺人犯,法官只能依法選擇判死;即使臺灣簽署認同聯合國人權“兩公約”,也只能儘量朝“審慎使用”的方向去做。因此,要徹底解決社會對廢死的爭議,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由“立法院修法”通過廢除死刑,否則,即是由行政部門訂定出更透明、合理的死刑執行程式,不能但憑首長個人一時的想法而定。在這種情況下,“立法院”就此舉辦一次廢死修法大辯論,恐怕才是根本之計;不能在有女童遇害時社會“殺人者死”的呼聲不絕,但“法務部”一執行死刑卻又備受譴責。

  政治上這類光説不練、避重就輕、兩面投機、唱盡高調的事例,比比皆是。以最近的事件為例,臺灣漁民在衝之鳥礁遭日本扣押,馬當局派出船艦護漁,遭民進黨指責是因應過當,甚至稱有挑起戰端之虞。其後,發生世界衛生大會(WHA)邀請函附“一中”原則之爭,新當局發言人居然馬上指責馬當局與對岸“唱和”,並強調民眾應該不分黨派共同捍衛臺灣權益。這種從本黨立場看天下的態度,標準搖來晃去,臺灣利益至上的考慮被置於何地?

  臺灣“法務部長”羅瑩雪近日談到時代力量黨在“立法院”的表現,有一句直白的評語,足以概括這類現象。她批評時代力量“立委”的想法很“片段”,無法把握正確的重點,口裏喊著對等尊嚴,但心裏卻沒有對等想法,“這種態度其實是害臺灣的”。以大陸將臺胞證改為卡片為例,時代力量要求臺灣官員,對岸必須先徵求臺灣方同意才行;但羅瑩雪質疑這種觀點缺乏對等原則,因為反過來看,臺灣“移民署”發出的大陸同胞入臺證,難道曾事先徵求對岸同意?

  事實上,不論是伴隨無知而來的理直氣壯,或者是因狡猾而採取的兩面投機策略,乃至因為怕事和冷漠而無意作為,三者在動機上雖有高下之別,但其問政態度對於社會進步的阻滯與傷害是一樣大的。套用羅瑩雪的話,“這種態度其實是害臺灣的”。怕事與無感的國民黨,已失掉了政權;無知的時代力量,則必須在揮霍信任之際加緊學習,以免自誤。至於狡猾的民進黨,在即將重新登上權力高峰時,已不可避免地面對了種種“發夾彎”的失速狀態,這些政策彎道其實都是民進黨多年來玩弄兩面手法所遺留的禍害,現在輪到它自己必須面對與收拾。

  臺灣為何在21世紀會出現一個殺人不手軟的大學生鄭捷?這個疑問,隨著鄭捷伏法,恐將永難解開謎底。而以臺灣社會對此事的喧嘩,在高喊“正義彰顯”的一方與堅持“廢死刑”的一方之間,我們其實看不出誰比誰更高尚。令人擔心的是,社會對話的基礎越來越薄弱,不同意見者留給對方的餘地越來越小,而臺灣社會自我耗弱的病情則仍在加重。

  有時候,我們不禁懷疑,政治人物並不想解決問題,所言所行只是為了累積“相罵本”。然而,如果羅瑩雪能看出“這種態度其實是害國家的”,難道蔡英文看不出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