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國民黨去掉“中國”是開錯藥方

2016年01月26日 07: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中國國民黨檢討聲浪中,黨內有人提出將“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國民黨”,香港《大公報》23日發表評論指出,去掉“中國”二字,恐怕是開錯了藥方,此舉的背後含意恐怕是質疑國民黨這些年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和合作的政策,企圖令“中國國民黨”轉型為向本土路線靠攏的“臺灣國民黨”。國民黨新世代還應理性、客觀地看待兩岸關係發展,切勿人云亦云。

  評論摘編如下:

  中國國民黨(下稱國民黨)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和“立委”選舉中“雙輸”,黨內連日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檢討聲浪。一群國民黨年輕人打出“第一槍”,認為國民黨改革目前主要有三個部分:“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國民黨”、徹底處理黨産、黨全面民主化。國民黨新世代關注黨內改革和未來發展,讓人欣慰,畢竟國民黨的精神和價值要靠年輕世代來傳承和發揚,但提議把“中國國民黨”中的“中國”二字去掉,改名為“國民黨”,恐怕是開錯了藥方。更令人憂慮的是,此“去中國化”之舉的背後含意恐怕是質疑國民黨這些年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和合作的政策,企圖令“中國國民黨”轉型為向本土路線靠攏的“臺灣國民黨”。

  國民黨新世代認為,國民黨落敗的最真實與內在原因,就是它被認定是一個以“中國”為主要關懷卻一再輕忽“臺灣”的政黨,改掉名字裏的“中國”,是追求下一次勝選的一張最起碼的門票。由此看來,國民黨新世代把國民黨這次慘敗歸咎為其兩岸政策“傾中”,這其實是民進黨一直以來指控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説辭,而這樣的指控顯然是顛倒黑白。兩岸本是一家,血脈相連、同文同源,加之臺灣市場狹小、大陸商機勃勃,兩岸人員往來密切、經貿合作熱絡是理所當然。國民黨當局2008年5月上臺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簽署了包括陸客赴臺遊、直航、ECFA、司法互助、食品安全等促進兩岸民眾福祉的協議,也為島內經濟發展注入了活水。而這一切矚目成果卻被民進黨人誣衊為“國民黨兩岸政策傾中”,不啻是睜眼説瞎話。

  不可否認,島內可能有些人未能明顯感受到兩岸和平紅利,但也不能否定國民黨當局這七年多來推動兩岸和平的努力和成就。而反服貿運動也顯示島內確有一些年輕人對兩岸交流有疑問,一方面是受錯誤輿論及別有用心的政客誤導,另一方面是受過去多年“臺獨”教科書的影響,因而對大陸存在偏見、對兩岸關係存在誤解。國民黨新世代還應理性、客觀地看待兩岸關係發展,切勿人云亦云。

  其實,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推動兩岸密切交流,是島內執政黨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民進黨這些年“逢中必反”、否認“九二共識”,但勝選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已改變過去的口徑,説“理解和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也承認這次選舉無關“統獨”,也非對兩岸關係的“公投”。國民黨新世代反而自亂陣腳,令人錯愕。正如有臺媒指出,“國民黨落敗後第一個被拋出來的議題竟是應否存留‘中國’的黨名問題,而民進黨勝選後第一個議題卻是如何與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銜接”,這是何等諷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