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仇中媚日是臺灣政治墮落的主因

2015年08月10日 09: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8日發表評論説,算算臺灣推動政治民主化的時間,也已經有20多年了。若以民眾的平均素質來説,應該越來越不容易受到天花亂墜的政客們影響才對,或是意識到,我們應以選票讓這些偏激、毫無誠信可言的政治人物退場,還給大家一個清靜、可理性討論政治議題的空間。

  隨著民主化的深根,本土化也逐漸成為政治主流,但言論緊箍咒也隨之而來,“臺獨”主張就在本土化的包裝下,逐步侵佔檢驗政策的理性辯論空間。

  臺灣政壇的亂象就像外媒評論所説,“臺灣是個濫情、不講道理的地方。”任何政策的對錯,只要牽涉到政治立場及意識型態,都會被敵對陣營不分青紅皂白地痛批,導致真心想做事的人不是被抹黑、就是乾脆選擇不問世事,所以在政壇上充斥著盡些只顧著私利的政客,怎可能進步呢!

  號稱“民主進步”的民進黨不正是抹黑造謠的個中翹楚嗎?自從馬英九上任以來,臺灣政壇不缺的,就是“親中賣臺”、“國共聯手賣臺”等的政治語言。雖然蔡英文為了自己的選情而要求該黨不得進行泥巴戰,但一些綠營候選人為了自己,根本不願遵循民主規則,冀望以丟泥巴的口水戰來淹沒政策辯論。

  就以兩岸關係為例。馬當局這7年多來的兩岸政策,就在“親中賣臺”的政治口水中行進,時而驚險過關、時而遭受挫敗,甚至在明明綠營政客們也從中獲利的情況下,還被抹紅污衊。

  臺南市長賴清德擔任“立委”時,抨擊馬當局的兩岸直航政策是“木馬屠城”的陰謀。而自己卻在去年訪問大陸時,搭著所謂的“木馬”到上海訪問。另外,在臺灣大聲批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雲林縣長蘇治芬,多次到大陸推銷該縣農産品,也曾公開向大陸喊話,稱讚ECFA,希望擴大臺灣農産品銷陸的規模。至於其他綠營政治人物一方面在臺灣批評馬當局的兩岸政策,一方面卻在大陸大撈一票的例子,簡直多到罄竹可書、不勝枚舉。

  探究綠營政治人物的思維脈絡,我們可發現一個潛規則,那就是既然仇視中國大陸,就該尋求外來盟友作為後盾,以免單獨面對。而環顧亞洲,只有目前的日本是最適合的夥伴。加上臺灣與日本的歷史情結,一體兩面的“仇中”與“媚日”遂成了綠營的神主牌,除了選舉動員,也成了攻擊馬當局的思想檢驗工具:不符“臺獨”路線就是賣臺、不媚日者就是親中。

  李登輝就是綠營最明顯的代表人物。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推崇,自豪自己過世的哥哥為日本戰敗的功績,甚至以敵視中國大陸的各種言行向日本交心。此次他在日本脫口“釣魚島列嶼屬日本”的一席話,差點讓民進黨喘不了氣,蔡英文急忙表達不同意見,因為縱使想“聯日抗中”,她也不敢如此公然出賣國土,更何況她還要競選,不敢在此議題跌跤。

  試想,如果李登輝的話是由藍營的任一指標性政治人物説出,那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綠營鐵定傾巢而出,賣臺事小,可能連祖宗都遭殃。面對李登輝,這些平時耀武揚威的綠營政客們,個個低調無聲,恍若無事,只希望該爭議早日落幕,避免影響蔡英文的選情。

  這就是臺灣政治無法向前進步的原因:一切都以選舉為考量,連基本捍衛國家主權的立場,都需端看是否合乎自己利益而定。既然李登輝有利爭取本土票,就不該公開為敵,以免打壞自己選情。如此是非不分的結果,當然就是沒有理性政策辯論的空間,只有藍綠對立的民主內戰,也連帶影響年輕世代對民主政治的認識,以為政治正確高於一切,甚至連歷史都可拋棄。

  綠營在面對中國大陸或日本時,常常出現前恭後倨的可笑姿態。以為向大陸叫囂,才能顯得臺灣人的骨氣;但對日本卻應放低身段,好共同圍堵中國大陸。這是當前綠營政治人物的最真實寫照。文章最後説,如果民眾無法覺醒,淘汰媚俗的政客,臺灣永遠不可能進步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