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李登輝的“東京康奈爾之旅”

2015年07月29日 08: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9日社論指出,李登輝的此趟東京行,可稱為“東京康奈爾之旅”,其后座力將彈射到蔡英文身上。

  1995年6月,李登輝訪問美國,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説,八面風光。但康奈爾之行是透過遊説公司勉強促成,造成了美國白宮、國務院及國會的重大摩擦,並成為當時兩岸關係急遽惡化以致斷裂的拐點。

  當年,李登輝與大陸尚維持密使過從。李透過密使,希大陸支援其康奈爾之旅,藉此衝高他次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直選的得票率,並保證他將大幅改善兩岸關係。但北京卻因李登輝對康奈爾之旅幕前幕後的兩手操作,對李失去信任,當時即以“臺獨”定性此事,謂李登輝“已經在臺獨深淵裏滾得連泥帶水”,甚至發出“武力保臺“之論。大陸與李登輝就此反目破裂。

  接下來的幾個月,大陸與李登輝不斷惡言相向。次年1996年發生飛彈危機,而李登輝亦贏得大選,但兩岸關係已急轉直下。至2000年,因李鋌而走險倡“兩國論”,又發生宋楚瑜出走,使國民黨輸掉選舉,卒致李登輝被國民黨逐出,轉身變為“臺獨”旗手。這一連串變化,關鍵皆在康奈爾之旅。

  相距20年後,此次東京行,李登輝個人的政治角色雖已不如當年康奈爾之旅時的地位,但他在“臺獨”陣營的政治象徵地位卻已大幅提升。若謂當年大陸對李的康奈爾之行,容有過度解讀或誤解之處,此次東京之旅已無誤會可言。

  李登輝22日在東京國會議員會館的談話有三點特徵。一、是正宗的“臺獨”論述。主張“脫古改新”,“應當徹底厘清臺灣與中國延續半世紀以上的曖昧關係”,“(要)擺脫‘一個中國’、‘中國法統’的約束”。二、承認其兩岸操作皆出自權謀變詐。例如,謂《國家統一綱領》是出自“於是我心生一計”,只是用在欺騙北京及“對我心懷疑懼的國民黨當權派”。三、其“臺獨”主張以“借殼上市”為主體,保留中華民國之名,但掏空中華民國的歷史、憲政及精神內涵。

  李登輝的自我見證,示範了許多“臺獨”人物的共同性格。一、“臺獨”思維雖有變貌,但深入骨髓。二、以權謀變詐為操作,無政治誠信可言。三、借殼上市,自欺欺人。如今,李登輝已不操持實際政治,大陸對其無施力之處;但北京若視李登輝為“臺獨”之代表,而認為民進黨及蔡英文是另一群李登輝,則雙方互動之發展,必然會受李登輝東京行的衝擊。也就是説,李登輝以東京行在自己臉上涂政治胭脂,但其后座力會彈射到正在參與選舉及有可能當選的蔡英文身上。

  李登輝攬鏡自照,蔡英文首當其衝。康奈爾之旅當年造成的情勢,與蔡英文在李登輝東京行陰影下的處境,有幾點差異:一、李與大陸交惡時,在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陳水扁則同年公佈了《臺灣前途決議文》。亦即,陳水扁非但未被李所挾持,且有分庭抗禮的態勢,但蔡英文卻迄今跳不出李的陰影。二、李是老“臺獨”,太陽花及反課綱是小“臺獨”。蔡英文今日處在老小“臺獨”包夾的情勢中,此與當年陳水扁以《臺灣前途決議文》區隔“臺獨”大異其趣。三、李沾沾自得地將“臺獨”標榜為權謀變詐的操作,使“臺獨”人物更加喪失內外信任;而蔡英文在“ECFA傾中賣臺”至“ECFA概括承受”的諸種變異,亦無可信任。三、蔡英文的“現行憲政體制推動論”,在李登輝公然揭示的“借殼上市”論述下,尤難建立可信性。四、康奈爾之旅的時代,兩岸關係比較隔絕,但此時此際,兩岸已至肌理血肉相連,雖不動飛彈亦可能“地動山搖”。

  李登輝的東京行,極可能激化及深化大陸對“臺獨”情勢的認知及判斷,這可視為李登輝把一顆引信著火的政治炸彈交到了蔡英文手上。李登輝在2012大選投票前夕,曾在臺上將蔡英文摟入懷中。至今,蔡英文仍未脫此懷抱,而李登輝亦不容她脫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