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重新審視民粹社運的道德性

2015年06月18日 09: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8日社論指出:獨立媒體沃草執行長柳林瑋因財務問題遭解除職務,加上早先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涉及性騷擾案,這兩樁不名譽事件,想來對臺灣新興社運團體的打擊非常沉重,難怪知名社運人士李柏璋在臉書痛批,“因為你一個人,可能會害大家以後都不敢再相信跑社運的人了”?故臺軍下士洪仲丘的舅舅胡世和更在臉書發文,不能因一人的財務貪念而毀了所有人民主運動的功績,他點名太陽花陳為廷與白衫軍柳林瑋兩人都該退出社會運動。

  柳林瑋與陳為廷是否從此就在社運界消失,沒有人能預知,但他們對所屬社運團體,甚至整個社會運動的殺傷力卻無可懷疑。至少今後只要提到太陽花,就讓人聯想陳為廷性騷擾案,只要提到白衫軍,就會聯想柳林瑋帳目不清!

  特別是此刻社運界正在積極籌組“第三勢力”,擺明要在明年初大選中攻城掠地,在藍綠陣營夾殺中拉出一塊陣地,這兩樁事件的衝擊不可謂不大!畢竟誰還能理直氣壯頂著太陽花或白衫軍旗號上陣呢!

  特別是兩事件的兩當事人,當初“法相莊嚴”指責、羞辱別人時,措辭如此正義凜然而不容辯解、態度如此嚴厲絕決而不留情面,幾乎享有無可置疑的道德光環。那時節,不少人願意寬容他們破壞官署、非法集會乃至造成社會不安,最主要是他們的運動訴求帶有道德性。而也正是這種道德制高點,支援者對運動領導人會給予更高的道德拘束,一旦領導人道德光環破産,即便只是私德上的瑕疵,都可能造成整個運動訴求的崩解。

  要知道,不論是任何性質的社會運動,基本上都指向現行社會的不公平、不正義,它能夠在一時之間喚起人們響應的關鍵,除了它確實能挑起了人們內心的真實不滿之外,最主要還是它所擁抱的價值,以及倡議者所樹立的道德形象。許多社會運動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風潮,與運動領導人的個人形象魅力是密不可分的,一旦領導人的個人操守出了問題,不僅可能立即引發支援者的信任危機,也可能喪失了社會大眾的同情與寬容。此刻的太陽花與白衫軍,幾乎都面臨了這個課題。

  當然,也因為這些社運團體在領導人出現道德瑕疵而失去光環之後,我們也才有機會重新檢視這些團體的訴求,甚至重新反思這些訴求所造成的後果。畢竟臺灣這幾年民粹當道的結果,許多運動迅速竄起之後,經常容不得一絲的質疑,甚至任何帶有理性討論的不同意見,都會淹沒在“婉君”圍剿的口水中!不少打著“公民團體”旗號進行什麼“審議民主”操作,最後實際上都淪為“一言堂”的霸權,白衫軍如是,太陽花也一樣!

  而也正因為缺乏適當的反思,使得臺灣社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就像白衫軍的動員,固然緣自社會大眾對洪仲丘被虐致死的不滿,但就因為一個個案就倉促終結了軍法系統,完全不思考它所可能帶來的後果,問題是在那個氛圍下,能夠有機會理性討論嗎?

  同樣的,當初太陽花學運動員之所以能在短期間內造成那麼大的聲勢,最主要是發動者巧妙在運動訴求上加了個“黑箱”的框架,使得“反服貿”變成了“反黑箱服貿”,讓一個明明是“反中”的意識型態動員,包裝一個捍衛程式民主的動員,結果服貿法案是被擋下來了,臺灣全球化的進程被迫放慢不説,整個競爭力衰退的苦果,卻是要全民來承擔。

  特別有趣的是民進黨的蔡英文,當初領導著整個黨,在太陽花運動背後扮演影武者,讓年青學子衝在前面幫助他們踐行“反中”目標,如今卻又改口説要“維持現狀”,如果她沒有説謊,確實希望維持現狀,那當時又何必積極“改變現狀”,難道為了選舉什麼話能説?太陽花學運反正也沒啥利用價值了,一腳踢開即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