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賴清德掀“去蔣”浪潮“獨”害青少年

2015年03月27日 08: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南市政府近日將全市中小學的蔣介石銅像拆除並運往桃園縣。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認為,民進黨地方首長再掀“去蔣化”浪潮,把政治魔手伸向校園,在潛移默化之間向青少年灌輸“去中國化”意識。這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將是一大隱憂。

  評論摘編如下:

  臺南市政府近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行拆除全市中小學的蔣介石銅像,並漏夜把銅像運往桃園縣大溪兩蔣園區。此蠻橫舉措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國民黨痛批民進黨籍的臺南市長賴清德“製造仇恨和對立”,島內輿論也抨擊賴清德借此討好“獨派”而撈取政治資本。但不管外界如何口誅筆伐,賴清德一概置之不理,反正手握市政大權,拆除蔣像已是生米煮成熟飯,“誰能奈我何”?賴清德霸道野蠻的作風令人不齒,但更令人憂慮的是,民進黨地方首長再掀“去蔣化”浪潮,把政治魔手伸向校園,在潛移默化之間向青少年灌輸“去中國化”意識。這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將是一大隱憂。

  賴清德聲稱,拆蔣像是“向威權統治告別,擦亮臺南這塊民主招牌”。但他不顧當地民眾反對,也未徵詢學校意見,就強行拆除學校裏的蔣像,難道就是民主的典範?他挾勢弄權、肆意妄為,正正是其痛恨的“威權政治”的表現。其實,賴清德也知道拆除蔣像會引起眾怒,所以才會選擇上週六假期無預警地展開拆除行動,由於遭民眾抗議,一度應允緩拆,但待抗議者離去後,在晚上即出爾反爾,連夜拆除並運走蔣像。

  上月“二二八事件紀念日”當天,多位民進黨地方首長也贊同拆除校園裏的蔣像,美其名曰“政治塑像不適合存在校園”,但其實是要淡化和抹去青少年對蔣氏的記憶。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的事實。而蔣介石正是兩岸這段歷史政治的重要連結,因而被奉行“臺獨”黨綱的民進黨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且蔣介石在世時堅持“一個中國”、極力反對“臺獨”,亦讓“獨派”恨之入骨。

  “去蔣化”不過是民進黨向青少年“洗腦”的手段之一。2013年民進黨執政的縣市聯手抵制馬當局下令以“日據”代替“日治”。去年馬當局微調高中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綱,修改其中“去中國化”和美化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的語句和措辭,民進黨縣市長又揚言不採用修改後的課綱,因為不樂見陳水扁執政時期留下的“臺獨”教科書被國民黨撥亂反正。

  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在全臺22個縣市中,民進黨人就奪得12個縣市,而且明年選舉,島內輿論預測民進黨重返執政舞臺的機率相當高,如此不僅使島內校園“去獨化”的工作陷於停頓,恐怕還會進一步邁向“去中國化”。去年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反服貿“佔院”行動已顯露過去十多年李登輝、陳水扁推動“臺獨”教育的惡果,如果未來民進黨執政,臺灣青少年仍將遭“臺獨”教科書“獨”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