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盼馬英九回復強勢 任期內大有可為

2015年02月11日 09: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自從去年11月29日選出地方縣市長之後,臺灣“總統府”似乎就在人民眼中銷聲匿跡了,連這次復興航空如此重大的災難,馬英九也是第三天才正式召開記者會。這段期間,臺灣“總統府”與“行政院”似乎困在部會首長辭職的泥沼中,各項政務遲滯不前。

  臺灣《工商時報》11日社論説:臺灣“總統府”與“行政院”最近兩個月的“沉潛”著實讓人心急,更引發了外界甚囂塵上的“跛腳”傳言,甚至譏諷政務“有如ATR的雙引擎飛機,即使臺當局這個引擎熄火,只要地方政府引擎繼續提供動力,政府照樣運作”。如果放任種種鄉野傳聞越傳越盛,對於馬英九、毛治國所率領的行政團隊,必將帶來難以扭轉的負面效應,最終坐實“跛腳總統”的説法。

  該報指出,“強勢領導”是當今全世界所有政治領袖所一致採取的主流戰略;放眼國際政治舞臺上,不論是政治改革、經濟刺激或是軍事較勁,我們都看到大國的政治領袖們,以過去無法想像的強勢領導,在動態難以預測的生死牌局梭哈中,“爭奪上手發牌的主導權”,強勢領導成為主流,是運勢強弱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文章説,我們當然了解去年地方選舉結果揭曉之後,國民黨遭到重大挫敗,需要時間整理部隊,重新找到出發的基礎;我們也了解,去年年初的太陽花運動打亂了服貿協議簽訂的步伐,讓馬英九的經濟與兩岸關係佈局遭到重大挫折,馬英九統治權力的弱化,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臺北市長柯文哲抓住“強勢領導”的主流,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對臺北市的重大建設做出以前根本難以想像的改變,可見事在人為。當然,柯文哲的領導風格,他逼迫已經簽約的合作廠商退讓,乃至對兩岸關係與外交的魯莽評論,都存在極大值得爭議的瑕疵,可能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後遺症;不過,即使是最強烈批評柯文哲的政治對手,也不得不承認他在短短兩個月內,的確做了許多前人無法完成的改變。

  因此我們還是要引用柯文哲的例子,來呼籲馬英九“趕緊硬起來”。馬英九的任期至今還有15個月,如果柯文哲在兩個月內可以帶來如此顯著的改變,馬英九在未來的15個月內,當然還有許多大開大闔的機會與空間。馬英九絕對不該是“跛鴨總統”,毛治國更不應該自限于看守“內閣”的角色,15個月,還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完成許多重要的改革。

  文章認為,令人憂心的兩岸關係,是馬英九必須著力的重點。如果兩岸關係在未來15個月內能夠再次展現新局,必然可以吹響國民黨重振旗鼓的反攻號角,重新讓臺灣回到兩黨政治的健康格局。

  馬英九與毛治國對於“乞丐總統”的潛藏災難必然有所體會,雖然下一任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可能換黨,但馬英九必須本于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主動修訂“公債法”,避免讓臺當局陷入無錢可用的危機,之後再進行馬英九曾高聲主張的年金改革等財政健全方案。以上種種重大的政策,都是臺當局必須全力展開的重大興革,推動得宜,更可能全面扭轉目前的政治氛圍。15個月還可以做很多事,千萬不要辜負了人民的託付!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