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國民黨“內造化”成敗的五個關鍵

2015年02月02日 14: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日社論指出:朱立倫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對國民黨未來的發展有幾項重大宣示。其中最至關緊要者,其一是提出“修憲”朝“內閣制”修正,其二是國民黨的內造化方向。朱立倫曾説“主席最弱,但黨要最強”,可看出其戰略構想,“內閣制”和“國民黨內造化”有高度的關聯性。

  政治學上一般將政黨分為“內造式”和“外造式”政黨,前者政黨的權力核心來自議會,是多數國家政黨的組成形式;後者權力核心來自政黨組織本身,又稱為列寧式政黨。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儘管經過多次轉型,組織上仍傾向後者;因此,朱立倫對國民黨未來轉型的構想一旦成真,將不僅僅是“改革”而已,而將是“轉骨”的大變動。

  朱立倫接任國民黨主席後的若干重大決策,諸如國民黨內人事大量引進具有民意基礎的民代、地方首長,取消象徵性的榮譽主席、副主席職務,取消原本有黨政協調平臺功能的“中山會報”,以及全面改造智庫功能等,在在顯示朱立倫確有意朝“內造化”構想推進。配合“內閣制”的主張,未來國民黨可能將由過去的一人決策,逐漸轉變為集體領導或群體決策。

  然而,政黨轉骨並不容易,國民黨內造化要成功,至少必須掌握五大關鍵。第一個關鍵,是國民黨的理念與現實應如何取得平衡。除了“內造”、“外造”之外,政黨還有“理念型政黨”和“掮客型政黨”之分;雖説多數國家屬於後者,但要能在選票上與其他政黨有所區分,仍必須有清晰的政黨理念作後盾。國民黨要追求“內造化”,政策的推動恐必須更加遷就與現實的妥協。日前,在政黨補助門檻降低一事上,朱立倫和王金平同意與臺聯黨以“市場喊價”模式取得的協商共識,就是一例。這種情況若成常態,國民黨無論作為在野黨或執政黨,政策主體性將越來越模糊,與其他政黨的區隔也將越來越少。放大到現今最大政黨區隔的兩岸政策領域,國民黨是否仍能有所堅持,或者能否提出其他面向的政黨理念取而代之,將是國民黨首先要面對的挑戰。

  第二個關鍵,是如何平衡新舊勢力和思維。以最近國民智庫的改革為例,國民黨內對於朱立倫的改革方向似乎有一定共識;然而,未來較智庫處理問題更棘手的世代權力分配問題、地方派系問題,以及傳統政治勢力與新興選民覺醒的問題,是朱立倫勢必遇到的難關。

  第三個關鍵,是國民黨在行政與“立法”部門間所扮演的角色如何拿捏。過去7年,國民黨雖是執政黨,但行政與“立法”部門的捍格時有所聞,並成為馬當局施政的一大障礙。短期內,國民黨內造化的範疇不可能完全囊括這兩大部門,因此如何在現有機制上提供一個協調重大決策制定的平臺,也是國民黨中央無法回避的問題。

  第四項關鍵,是如何在內造化的過程中促成國民黨內人才的流動。目前朱立倫進行的內造化,僅止于吸納具有民意基礎者到黨中央任職;這固然是正確的作法,但更重要的,應該是讓國民黨內人才除了擔任黨職,也有隨時上戰場參與選舉、出任政務官的能力與準備。近年來的國民黨,民選首長、民代與政務官、黨工往往分屬不同體系,因此每遇選舉或者“內閣”改組,往往只是老面孔玩大風吹,人才流動管道受阻,當然難以吸引真正有能力或實力的人投入,這勢需改弦更張。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