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心靈海峽”如何融通

2015年01月13日 08:2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臺灣人士時多次強調“兩岸統一是心靈契合”,獲得兩岸各界齊聲“點讚”。這一論述深刻揭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至和平統一,不僅要靠兩岸高層從法律上、機制上加以確定,而且要靠兩岸民眾從心理上、情感上加以認同。

  在兩岸交流中不難發現,不少臺灣青年學生很自然地稱來大陸為“出國”、返臺灣為“回國”,國族認同令人擔憂。島內政治現實表明,儘管兩岸時空距離不再遙遠,但兩岸心靈距離依舊巨大。尤其隨著兩岸交流由“淺水”進入“深水”,認同落差與深化交流之間的矛盾正在日益凸顯。

  薩繆爾亨廷頓認為,人類對和平、公正、道義、寬容等價值的認同程度越高,衝突越少。這表示人類衝突的根源仍是一個文化問題。兩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彼此分隔和各自發展,已形成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唯因兩岸文化和淵源相同,所以仍有極大的整合機會,可是一旦産生文化衝突,彼此文化距離漸行漸遠,再來凝聚民族認同、聚合國家認同勢必困難重重。

  “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民族的精魂,文化融合是根本的融合,文化認同是核心的認同,這是心靈契合的關鍵所在。當前,和平發展是兩岸民眾最大共識,中華文化是兩岸社會的最大交集。兩岸通過經貿合作擴大共同利益後,理應透過文化交流形塑共同價值,促使兩岸同胞情感趨融、價值趨近、認同趨合、潮流趨同,從而逐步打破“臺灣命運共同體”狹隘意識、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價值追求,並且使之成為兩岸民眾公認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文化基礎。兩岸共同價值旨在強化兩岸一家親、打造兩岸共同體,植根中國傳統文化,吸納臺灣特色文化,融匯兩岸文化元素,吸收人類文明成果,是具有兩岸特質的新穎文化。

  受政治分歧蔽障、多元文化衝擊,形塑兩岸共同價值無法一蹴而就,具有複雜性、長期性。例如,“兩岸和平發展願景”正式提出已經10年,但兩岸和平發展共識尚未在兩岸政治生活中真正確立起來,成為指導兩岸社會發展的普適價值。兩岸普通民眾對其認知程度不一,島內公權部門對其理解參差不齊,藍綠陣營對其態度分歧明顯,兩岸和平發展成為兩岸共同價值仍需繼續努力。正是基於此一使命,我們從共同歷史出發,先後舉辦了“百年復興憶辛亥”、“兩岸學子祭甲午”等活動,拍攝了《辛亥百年》、《甲午史鑒》等片子,讓兩岸同胞在追憶歷史中産生共鳴、在思索未來中形成共識。

  民眾尤其青年是文化創新的主體,兩岸人文交流需要奉行庶民路線、重視青年交流,讓文化交流深入草根、融入生活,讓兩岸青年互知互信、交心交融,不斷互遞正能量、互立正形象,從而實現情感融合、心靈契合。

  《禮記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大道並行而不相悖。”化解兩岸同胞認同落差,促成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正是需要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態作為基礎,它絕非強求外在整齊劃一,而是追求內在和諧統一,即在尊重差異中增進認同,在包容多樣中累積共識。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面對歷史隔閡造就的“心靈海峽”,時代呼喚兩岸同胞以心相交、以誠相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兩岸親情和中華智慧的雙重牽引下,兩岸同胞定能找到那條屬於我們的心靈契合之路,從而從過去的“背對背”,變成現在的“面對面”,以至最終的“心連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