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政治失能導致經濟空轉

2014年08月13日 08: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華爾街日報》一篇批評臺灣自甘落後的評論文章在臺灣引起強烈反響。文章強調,大陸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繼續實施“兩岸貿易壁壘”,只會傷到自己。文章還指出,臺灣去年與大陸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因受到“反服貿運動”影響而卡在“立法院”停滯不前,但大陸與韓國將於今年底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將給予大多數韓國産品進入大陸市場的零關稅優惠,由於臺韓的出口商品有5至8成重疊,屆時臺灣對大陸的出口約有2%至5%會被韓國商品取代,損失金額可達數百億美元。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遠在千里之外的美國知名媒體都對臺灣的經濟困局看得如此透徹,不知臺灣社會又是否覺察得到?只是從最近藍綠“立委”以高雄氣爆造成重大傷亡為由而暫停審查經濟議案的舉動來看,他們對迫在眉睫的“臺灣經濟氣爆”視而不見,就像在高雄氣爆中已嗅到不明氣體,卻未能採取應對措施,而眼睜睜地看著爆炸發生。如今臺灣社會雖然知道中韓即將簽訂自貿協定,卻無所作為,難道真的要眼睜睜看著臺灣産品逐漸失去大陸市場嗎?臺灣原本佔儘先機,2010年與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去年又與大陸簽署服貿協議以及規劃年底簽署貨貿協議,但服貿簽署一年多仍未能在島內生效實施,白白浪費了大陸先給予臺灣的優惠待遇。難怪《華爾街日報》毫不留情地批評臺灣是自甘落後。

  評論説,無獨有偶。美國亞洲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早前也指出,臺灣作為資源缺乏的小島,要繼續保持繁榮,必須主動進取,擁抱開放貿易,否則臺灣經濟將陷入停滯。他還強調:“臺灣在經濟上承受不起長期打內部政治戰的代價,不管理由是什麼。”史劍道一針見血地點出了臺灣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關鍵原因,也是臺灣自甘落後的癥結所在。

  評論認為,服貿協議遲遲未能通過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民進黨“逢中必反”的畸形思維作怪。它害怕兩岸經濟融合會壓縮“臺獨”的空間,於是為了一黨之意識形態和選舉利益,不惜杯葛“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借此卡住服貿協議和貨貿協議,又趁機封殺“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最近民進黨“立委”竟説,高雄發生氣爆,此時若審議這類法案,真是“太冷血”了。這種説法確實荒謬。對於氣爆事故的善後工作,高雄當地和“行政院”方面已在進行,這與審查攸關臺灣經濟發展的法案根本就不矛盾,完全可以同時進行。倘若“冷血論”成立的話,那是否全臺灣的人都要停止所有活動,南下救災?

  評論直言,臺灣産業的優勢將在藍綠無窮無盡的惡鬥中一點一點地消失殆盡。政治失能導致經濟空轉,實乃臺灣社會之不幸。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