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英文尋求“改變”卻無能改變

2014年07月24日 10: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署名銀正雄的文章表示,日前蔡英文在民進黨“全代會”的講臺上高喊“人民受夠了,改變的時候到了”,蔡英文追尋的“改變”,恰恰反映蔡英文的空心,永遠不會改變,無能于改變。

  評論摘編如下:

  奧巴馬肯定沒有料到,在他執政5年多後,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臺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依然唸唸不忘他昔年的競選口號“CHANGE”,竟在日前民進黨“全代會”的講臺上高喊“人民受夠了,改變的時候到了”,基調相同,口氣如出一轍。

  然則相較于倒楣的蔣偉寧,蔡英文不但不會因為如此公然抄襲奧巴馬而去職,反而還備受“太陽花學運世代”以及深綠陣營的愛戴。如果説,這就是蔡英文追尋的“改變”,那麼這樣的“改變”,恰恰反映蔡英文的空心,永遠不會改變,無能于改變。

  當然蔡英文肯定也不會知道,近兩年來聲勢不斷下墜的奧巴馬,已不止一次拿“CHANGE”這個老梗自嘲,坦承自己在每下愈況的兩黨政治結構之下,什麼也改變不了。

  但這正是蔡英文的從政特質,從“兩國論稿費事件”的自承並非獨力撰寫,到“十年政綱”的族群與經濟論述,不是抄襲薩依德“東方主義”的“自我與他者”,就是拼湊英國左派的國民住宅主張,在在説明這位女政客一貫用“虛無主義”包裝她的“臺獨思維”,用各種宣傳文字包裝她內心的不識之無與買空賣空。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盡情操弄她實際非常醉心的個人英雄主義,可以讓她在一群連大學都畢不了業和賴在研究所的“延畢生”面前,裝成滿腹經綸,輕易贏取他們的歡心,滿足自己的個人崇拜欲,以及她迫切需要的年輕世代選票。

  我們因此可以發現,打從蔡英文利用“想想論壇”網站,大肆吸收、招攬臺大、竹清大、政大等在校學生,以至得意洋洋的放手讓“太陽花學運分子”傅偉哲擔任全代會主持人,蔡英文以黨主席之尊所傳遞的核心理念,除了反中,除了仇馬恨馬,除了“凍凍獨”,她什麼都沒有承諾。

  易言之,蔡英文所宣稱的“CHANGE”,最終會把臺灣帶往何處,連她自己也不甚了了;唯一在全代會能説的,正是她的講稿標題─“政治,就是強力的響應國家當前處境”。

  可稍涉後現代主義者必然明白,蔡英文從政以來所顯示的,無一不是當代虛無主義的特色,主張徹底拒絕一切文化傳統、精英權威、道德法律與社會習慣,更要求追隨者身體力行。這和法國解構派哲學家德希達遙相呼應─虛無主義者必須否認西方文明的歷史進程,解構和摧毀所有的真理與事實,啟蒙運動和人文精神不足惜,唯有語言建構才具純粹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蔡英文敢於在全代會中表示:“在臺灣意識仍屬禁忌的年代,就主張臺灣前途應由全體人民來決定,更在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中定義了臺灣,‘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個主張已成為臺灣人最大共識。”

  問題在於如此真偽參半的立論,蔡英文非但間接否定李登輝接班正當性,也刻意欺瞞年輕世代,她實際並未參與1980年代的臺灣民主化過程。再往上推,早在2008年入黨前的1999年,蔡英文甚至連“黨外”都不是。而在“禁忌年代”裏,她本身就是因國民黨執政而受惠的既得利益者。

  這就讓人必須追問,難道回鍋當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有權篡改歷史和自居其功?可在上一次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蔡英文不就以暗示方式告訴民眾,臺灣人的歷史並非400年,嚴格而言必須從“兩國論”出現算起,頂多幾十年?

  事實上,這正符合西方虛無主義者所追求的思維─誠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所言,“當虛無到了最後,這樣的存在其實什麼都不剩”─此所以她帶出來的林飛帆、陳為廷會怒嗆蔣偉寧于先,痛罵竹清大校長于後,繼而丟鞋苗栗縣長,夜襲馬官邸,更進佔“立法院”等種種不法行為,乃至洪仲丘事件等社會亂象,正是她和若干媒體以盲引盲所促發的一連串漣漪效應,讓一批批年輕學子相率跳火坑。

  職是之故,蔡英文的改變云云,只在冀圖利用“虛無主義”走完最後一哩路,即便摧殘臺灣人文價值亦在所不計。(銀正雄 作家)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