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張志軍“登臺”接地氣有深意

2014年06月26日 08:0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兩岸人員往來人數每年倍增的今時今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台仍然引發一場新聞大戰。

  6月25日,踏上寶島,張志軍感慨:從北京飛到臺灣,不過短短3個小時,但兩岸跨出這關鍵性的一步,足足用了65年。“65年第一次”,單是這樣的時間跨度,已讓一切關於其熱度的解釋成為多餘。兩岸間的每一個“第一次”,或大或小,都意義非凡,一是來之不易,更為重要的是,正因為有了這一個個“第一”,兩岸才得以跨越隔絕與分離,才有了繼續向前的可能。

  張志軍“登臺”,“張王會”是重頭戲。此番訪台,是對今年2月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邀請的回應,一來一往,兩岸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制度得以初步形成,對提升兩岸交往機制化水準有著重要意義。

  機制的形成,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絕不是幹巴的學術概念。機制的形成意味著一種常態化和固定化,區別於偶發和隨意。在國臺辦和陸委會之間形成溝通機制,對推進兩岸關係更為可貴。步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有“特殊困難”,如果兩個主管機構還是“隔空喊話”,無疑會增加誤讀的風險。開啟常態化的直接對話,有助於兩岸破題“提速”,不僅代表了兩岸關係制度化達到新的水準,也會為進一步增強政治互信凝聚正能量。

  張志軍“登臺”,4天5夜的行程滿滿噹噹又十分接地氣。不是跟政商權貴觥籌交錯,也不是只在空調房間演講開會,而是田間地頭“走透透”,看一個真實的臺灣。大陸配偶、里長、泰雅鄉親、漁民、果農,還有“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及青年人),張志軍要到最充滿“臺味”的普通人中間,走親串友,傾心聆聽。

  接地氣有深意。普通民眾可以直接聽大陸官員講對臺政策,也可以直接把需求或是疑問表達出來,本身就是一次難得的面對面。大陸對臺部門負責人對臺灣社情民意有深入的了解,也必然有助於制定更貼近民心的政策。就像是開放大陸赴臺遊給兩岸民眾的直接交流開了一扇門,通過張志軍訪台開啟的兩岸主管機構常態化互訪機制,好比給兩岸民眾開了一趟“直通車”,讓兩岸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更能找準著力點。

  兩岸間的每一個“第一”,都是民意推動使然。島內最新民調顯示,51%的人歡迎張志軍來臺訪問。6月25日,在桃園機場歡迎張志軍的人群中,也有一早搭車北上的臺南漁民和里長。臺灣輿論表示,要讓張志軍看最美的風景、感受“迎親戚”般的熱情。與2008年陳雲林在海協會長任內首度訪台時動用“暴力”不同,民進黨此番定調“來者是客”。雖然,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不會有實質轉變還有待觀察,但是其態度的變化至少反映了一個事實:兩岸關係不斷深化已成為民進黨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兩岸間每一個“第一”,也都將承載民意更多的期待。臺灣爆發的“反服貿”活動,導致兩岸服貿協議生效擱置,島內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存在一些疑慮的。張志軍依約前來,展現了大陸在推動兩岸關係上一貫的誠意和信心。兩岸關係向前邁進必然會觸及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兩岸備加努力、精心呵護。二度“張王會”,兩岸政策對話機制日趨成熟。又一個突破,自然也讓兩岸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李煒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