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臺獨”份子肆意搗亂作祟令人痛心

2014年05月06日 10: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刊載專論文章指出,從1988到今天26年,臺灣島內“臺獨”黨派從無到有,“臺獨”份子肆意搗亂作祟,其始作傭者、呼風喚雨者及推波助瀾者,除了李登輝,就是民進黨和“臺獨”商人。

  全文摘編如下:

  秉承“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應該是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方針。不論在兩岸分隔不相往來的1949至1979建國前30年,還是在“改革開放”到如今的後三十多年裏,“祖國寶島臺灣”和“臺灣同胞”始終都是中國政府最牽掛最關愛的土地與人民。有人曾經用成語“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形容前30年兩岸的關係,典故出自《詩經?小雅?常棣》,意思説兄弟在墻內相互爭吵,總會共同面對墻外敵人的欺侮。但大陸方面堅定地相信:兩岸的兄弟情仍在;差異終究會被化解于無形;兄弟必將團結一心,共同為民族的復興努力。

  起于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給兩岸帶來和平機遇。大陸主動向對方遞出橄欖枝,葉劍英于1979年元旦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應該肯定,當時臺灣的國民黨當局,蔣經國先生適時用行動回應了葉劍英九點和平聲明(“葉九條”),這從臺灣島內自80年代初開始逐步放鬆“黨禁”、“報禁”、開放老兵返鄉、准許商人赴內地投資發展等舉措可以證明。時隔30年,回望那時的兩岸,金門停火,民間來往增多,真正頗有兄第間爭吵後相互一笑泯恩仇,準備握手言和的情景,確實打動過當時的人心。

  今年3月中旬至4月初,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于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劇《原鄉》,劇本就是描寫30年前臺灣老兵思家想娘的情景,刻畫他們歷經磨難“回家看娘”的故事。從1987年11月起,大批臺灣老兵踏上家鄉土地,見到親人後熱淚橫流,泣不成聲的畫面,永遠定格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相冊中。

  後來,李登輝上臺了。

  現在客觀地來看,李登輝上臺在島內搞“開放”與選舉,即所謂“臺灣民主”,直接後果主要有兩個:1,將“臺獨”勢力引回臺灣,使其日益坐大;2,臺灣本土民粹主義上升。二者先後出現,相互依存,形成日後島內亂局的肇始動因。也許那就是他主觀要達到的目的。從1988到今天26年,臺灣島內“臺獨”黨派從無到有,“臺獨”份子肆意搗亂作祟,其始作傭者、呼風喚雨者及推波助瀾者,除了李登輝,就是民進黨和“臺獨”商人。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