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服貿協議和“兩岸一家親”

2014年04月09日 09: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民進黨的“臺獨”主張,是干擾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內部阻力。在這場反服貿運動中,民進黨操縱“太陽花學運”,將“臺獨”、“逢中必反”的兩岸政策發揮至極,進一步撕裂臺灣社會。在島內分離主義不斷抬頭的情況下,兩岸需要深入思考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的民意認同問題。大陸從“兩岸一家親”的角度,逐步打破兩岸民意的隔閡,加強兩岸的民族認同、歷史認同與文化認同,從根本上化解臺灣民意對大陸的政治疑慮。

  社評摘編如下:

  臺灣島內的反服貿運動已經演變成“統獨”之爭,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在這場運動中,民進黨不但煽動學運反服貿、批馬打馬,而且借由服貿風波提出“臺灣與大陸締結協議處理條例”,將兩岸協議定位為“兩國協議”,其“臺獨”本質以及“逢中必反”兩岸政策暴露無遺。民進黨在學運尚未平息、服貿爭議依然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拋出“臺獨”提案,顯然是要利用當下民意對馬當局的不滿,挑動社會對立,將其一貫主張的“臺獨”分離主義進一步擴大,為接下來的黨主席選舉以及年底縣市“七合一”選舉鋪設道路。

  民進黨的“臺獨”主張,是干擾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內部阻力。在這場反服貿運動中,民進黨操縱“太陽花學運”,將“臺獨”、“逢中必反”的兩岸政策發揮至極,進一步撕裂臺灣社會。3月30日,在民進黨主使和支援下,學生發動數十萬台灣民眾走上街頭抗爭,掀起臺灣社會反當局運動的新高潮。這場運動,表面上是臺灣社會對馬當局施政不滿的抗爭,而在深層次上反映出對“兩岸一中”以及“兩岸統合”的恐懼與憂慮。

  在“恐中”、“拒統”的社會思潮下,“仇中反陸”、“逢中必反”便有了滋生發展的土壤。民進黨見獵心喜,不僅大力煽動民粹,加劇朝野對立,而且公然拋出具有“臺獨”本質的提案,借服貿爭議使“臺獨”分離主義在島內進一步抬頭,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在島內分離主義不斷抬頭的情況下,兩岸需要深入思考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的民意認同問題。以此次反服貿運動為例,本來兩岸服貿協議是雙方深化合作,擴大互利雙贏的良機,對臺灣來講更是難得的經濟發展機遇,但為什麼在島內引發如此軒然大波。此前也有媒體發出質疑,如果換成美國、日本與臺灣簽署類似的經貿協議,即便臺灣經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甚至損失,島內的反彈力道也不會如兩岸服貿協議這麼大,為什麼?就是因為兩岸之間是特殊的關係,在兩岸經濟因素背後,有著更複雜、更難解的政治因素,也包含著兩岸民意認同與融合問題。

  兩岸關係于2008年5月實現歷史性轉折,結束敵對、緊張狀態,開啟和解、合作,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大陸在對臺方針上提出“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兩岸恢複製度化協商,兩岸經貿合作與人員往來大步向前,不但實現了歷史性的“三通”,而且在ECFA基礎上,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拓展,大陸對臺灣的經濟讓利不斷擴大,兩岸和平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不斷增強。

  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與人員往來不斷發展,但在另一方面,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卻相對緩慢與滯後。特別是2012年馬英九主政進入第二任期,其在兩岸政策上愈發顯現出保守的態勢。“先經後政”變成“只經不政”。馬英九堅守“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底線,對兩岸政治議題展現出畏懼心態,這不僅使其兩岸政策更為保守,同時也使臺灣民意對兩岸政治産生更多疑慮,這直接導致島內主張兩岸維持現狀的民意佔主體,而主張統一或獨立的佔相對少部分。而對臺灣選舉具有重要意義的中間選民,也多傾向於“不統不獨”的中間路線。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