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港媒:學生是否做什麼都是“好”?

2014年04月09日 08: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從抗爭政治的理念及形成角度討論臺學生衝入“立法院”及“行政院”等行為。評論指出,不接受自由貿易是否對社會有更大損害?學生需要思考深層抗爭理念。學生是否做什麼都是“好”,而當局做什麼都是“壞”?當學生抗爭理唸有價值時,當局及大眾要認真考慮。同樣,當理念或手法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時,我們亦應正視檢討。

  評論摘編如下:

  3月至今,臺灣學生衝入“立法院”及“行政院”,癱瘓行政立法正規程式,要求馬英九當局退回《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後學生更動員群眾佔領凱達格蘭大道,同時亦有抗爭學生分裂選擇到“立法院”外示威。面對這政治現象,社會上對學生有兩種極端的道德評價。本文嘗試從抗爭政治的理念及形成角度討論,讓讀者多一點思考。

  抗爭成果應符公眾利益

  抗爭政治重視理念。行動者應該清楚明白抗爭成功後會産生何種政治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符合更大的公眾利益,推動社會發展。臺灣學生的抗爭要求清晰,即反對簽署貿易協議。然而,抗爭要求不等於抗爭理念。事情發展至今,學生並沒有在理念上進一步討論條文如何“不公義”,從而彰顯公民抗爭有理。學生抗爭時有責任表達反對貿易協議後臺灣的前景如何走。客觀經濟數據顯示,近年來臺灣經濟欠理想。2013年從日本進口貿易減少9%,傳統上幾個重要出口如石化原料銳減74%,晶體及光學媒體等下跌12%至32%。説到底,當局實行政策推動經濟發展。在沒有協議下,臺灣在過去數年的經濟增長在“亞洲四小龍”中表現最差。加上,現在全球經濟競爭明顯加劇,許多地區相繼簽署單邊、雙邊甚至區域貿易條例開放市場,以求促進經濟發展。面對如此處境,臺灣當局確實需要探索新的經貿政策從而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持續繁榮發展。

  大學是探究知識的地方。學生反對時理應鋪陳理據、思考方式、條件限制等因素。理論上,自由貿易或許有不足之處,但不接受自由貿易是否對社會有更大損害?學生需要思考深層抗爭理念。這樣,抗爭行為才能説服及感染更多公眾,以及沒有利益關係的群組及團體支援。

  抗爭的手法同樣重要。現實上,手法不妥亦難以説服其他人士認同。從媒介報道得知,學生衝入“立法院”後破壞公物、毀壞電腦、弄臟文物畫像。這樣的抗爭方式難以值得歌頌。抗爭者也沒有“羅賓漢式”的“劫富濟貧”的浪漫態度。一方面,學生在“立法院”抗爭。另一方面,學生衝入“行政院”後擅自將個人電腦、金錢、太陽餅等據為己有。傳媒報道後,學生沒有致歉或受罰,其他人士還戲弄般網上大量訂購太陽餅“送回”“行政院”副秘書長蕭萬淇,反而蕭萬淇將餅送給學生及有需要人士。這不單涉及金錢或物品的數目,還有什麼是“公平”“正義”等道德原則。

  暴力危害社會應予譴責

  政治學探討權力的來源及約束。即使性格、能力、經濟條件有異,各人在社會上都應受到一定程度的規限。筆者擔憂的是,臺灣學生抗爭繼續走,最終或會走到英國哲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描繪經典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裏。在自然狀態下,沒有“政府”與“法律”,同時什麼是“公平”“正義”等道德規範也告消失。人人各自為利益及安全而互相攻擊,誰也無法確保自己的財産或性命受到剝奪。由於沒有共同認可的“懲罰”程式,人的行為只會愈來愈暴力。這樣社會難以得到發展和繁榮。

  學生可以365日蹺課佔領“立法院”、“行政院”,甚至主要街道抗爭。然而,當局難以連續多月欠缺行政立法機構處理重要公共事務;大眾也無法永無止境地等待學生築成美麗動人的“希望”。在不少人眼裏,大學生自發組織抗爭純潔而正義,神聖而不可侵犯。同時,學生弱勢,當局強權。人們以同情心的角度出發,支援大學生乃人之常情。不過,學生是否做什麼都是“好”,而當局做什麼都是“壞”?當學生抗爭理唸有價值時,當局及大眾要認真考慮。同樣,當理念或手法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時,我們亦應正視檢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