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反服貿示威者手法緣何“似曾相識”

2014年03月26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臺灣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示威者佔據“立法院”的手法讓人似曾相識,其實他們是“有樣學樣”,而“樣本”正是近年來一遇到涉及兩岸事務的議案就極力杯葛的民進黨“立委”,可謂“上樑不正下樑歪”。

  評論指出,上週三晚上反服貿示威者衝破警方防線,闖進“立院”議場後,立即用場內的座椅堵塞議場門口,不讓警察入內清場。這層層疊疊的“椅墻”的“發明者”就是民進黨“立委”。2009年5月“立院內政委員會”原定審議攸關大陸學歷認證、陸生來臺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但反對陸生赴臺的民進黨“立委”反鎖會議室大門,而且還用桌椅擋住門口,不讓國民黨“立委”進去開會,最後導致議事停擺。去年8月立院加開臨時會處理“核四公投案”,但40名民進黨“立委”在開會前一天就“進駐”議場,並鎖住大門,企圖阻撓會議進行。

  評論説,反服貿示威者佔據“立院議”場當晚,就有人送來睡袋等物資,讓示威者可以長時間“作戰”。這種夜宿立院的伎倆的“始祖”也是民進黨“立委”。2012年6月民進黨“立委”為了反對美國牛肉進口臺灣,史無前例地在立院議場“住”了五天四夜,以阻撓美牛法案過關。上周在示威者佔領“立院”議場前,“立院”8個委員會聯審兩岸服貿協議,10多位民進黨“立委”當時就以夜宿會議室的手段搶佔發言權,以阻擋國民黨“立委”發言。

  評論認為,在臺灣,“立委”在“立院”議場互罵、拉扯、打架已不是新聞。其實各黨派“立委”對一些議案有不同意見,乃是正常現象,這就需要雙方抱著理性的態度來協商。但民進黨“立委”卻常常採取偏激的方法,動輒使用當年“黨外”運動的街頭作風,把嚴肅的議事場變成打鬥場,嚴重踐踏立法機構的尊嚴,也給臺灣社會樹立了最糟糕的榜樣。如今反服貿示威者強行佔領“立法院”、闖進“行政院”的剽悍作風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民進黨“立委”非理性問政作風的傳染。

  評論還説,示威者聲稱“馬當局簽署兩岸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不符合民主程式”,但現在示威者打破“立院”玻璃門、肆意翻查“立委”抽屜、強佔議場多天,難道就是“正確的民主示範”?示威者要求重新審議服貿協議,但卻一直霸佔“立院”議場,如此“立委”又怎能開會審查協議呢?也有示威者認為服貿協議不利臺灣經濟,要求馬當局退回協議,但到底哪一條、哪一項令臺灣業界受損,示威者至今都沒有明確的訴求,只是拋出籠統的“賣臺”、“親中”等政治口號。

  評論直言,連日來,島內工商團體不斷發聲支援兩岸服貿協議,顯示臺灣社會也有很多民眾認為服貿協議有助臺灣經濟發展。期盼反服貿示威者能傾聽其他界別的聲音和建議,認真了解和冷靜分析服貿的內容。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