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關係“深水區”究竟有多深

2013年10月14日 08:1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由兩岸民間組織和學術機構共同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召開,論壇以較為敏感的兩岸政治關係、涉外事務、安全互信及和平架構4個議題,集兩岸“紅、藍、綠”專家學者和各界代表,展開了火花四濺的探討。會上眾多學者認為,這是兩岸步入“深水區”的一次深入探討。那麼,兩岸“深水區”到底有多深?與會專家學者各自給出了答案。

  直點要害揭矛盾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認為,在和平發展階段,有些矛盾始終伴隨和困擾著兩岸政治關係,圍繞這些矛盾,雙方往往各自偏好一端,從而形成政治分歧。

  他指出,矛盾之一可簡稱“一”與“二”的矛盾,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與“兩岸互不隸屬”的矛盾關係。大陸偏好前者而臺灣偏好後者。他説,無論大陸如何放大表述“一中”的寬容度,兩岸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仍不會完全消除,因為這個矛盾的本質就是統“獨”矛盾,“一”的延伸是“統一”,而“二”如果長期化、制度化,豈不就是“和平分裂”?臺灣擔心“被統”,大陸則擔心“分裂”,這種各執一端的心態如不調整,兩岸和平發展架構就難以穩定。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表示,當前兩岸在面對和平議題時,值得關注的是,雙方究竟是把和平當成手段還是目標?目前兩岸執政當局對於“和平發展”存在共識,但對“和平統一”無共識;對“九二共識”有共識,但對“一個中國”的表述尚無明顯交集;對“一中反獨”有共識,但對“一中促統”存在不同的認知。

  張五嶽説,兩岸關係複雜的原因之一是,兩岸的主權和治權在長達64年的時間內無法一致。他認為,和平本身除了要有正確的認識、善意與實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發展與創新,還要具有共同的價值,只有大家能從和平中獲得利益,同時和平亦能促進大家的利益,和平才能夠得以維持。

  廣納意見求共識

  臺灣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表示,兩岸關係改善至今遇到的問題是,需要厘清“先易後難”“難”在哪?“擱置爭議”的“爭議”又是什麼?這些都需要從政治問題開始討論,從民間開始探索。兩岸已到了必須面對政治問題的階段。

  “新臺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會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説,大家有什麼事情坐下來談,不要互相有敵意,如果不互相了解,就很難和平。他認為,和平與互信的決定權在中國大陸,問題是他們説臺灣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但臺灣是個自由社會,大陸要想通這一點。

  他承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論壇能夠增加雙方的接觸與了解,也是這次論壇最重要的目標。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表示,目前兩岸關係的發展正逐漸走入“深水區”,如果沒有準確的政治定位,僅憑包容和理解很難解決問題。他認為,民進黨至今對大陸沒有深入的理解,因此缺乏溝通的基礎,需要進一步做調整。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