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應強化核四“公投”理性程度

2013年04月07日 13: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島內核四“公投”議題,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4月5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臺當局主張用“公投”來解決核四議題,有一個理性假定的基本前提,但這個假定恐怕站不住腳,是個假像而已。文章直言:臺當局現在能做的,也是應該做的,就是強化整個過程的理性程度。 

  社評摘編如下:

  不管何時舉辦核四“公投”,我們可以預期,這個議題將會持續延燒,即使是在“公投”結束之後,仍然不會熄火。這樣的預期可能與臺當局的預想有所不同。事實上,臺當局主張用“公投”來解決核四議題,它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理性的假定。這個理性的假定包括民眾會有理性的態度來做選擇,如果民眾能夠得到足夠的資訊,也包括民眾會理性接受“公投”的結果。我們認為,這個理性的假定恐怕站不住腳,換言之,完全理性只是一個假像而已。 

  決策者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對核四議題很多人早就有了定見,或者説已經有了看待核四問題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下,資訊會被過濾,甚至於對不同的資訊抱持否定的態度,根本不予接受。很多藝人或文化界人士反核,或許對核能安全沒有充分的資訊,但也不能説他們完全沒有資訊基礎。 

  決策者也很容易假定民眾會理性接受“公投”的結果,這或許適用於其他議題,但對核四這樣的議題,恐怕不會因為一次“公投”就完全定案。以目前情況來推斷,雙方的差距可能不大,而反核者的態度又較為強烈,一旦“公投”的結果是續建,我們實無法預期反核者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屆時必將是另一波抗爭的開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尼曼已明白指出,核四“公投”很難由社會做理性的決定,而且“公投”題目的擬定必然會影響“公投”的結果。依此邏輯推論,“公投”的結果很可能是另一波反核抗爭的開始。 

  當然,現在説這些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臺當局已經決定“公投”。儘管完全理性是一個假像,但理性仍然是一個程度之別。臺當局現在能做的,也是應該做的,就是強化整個過程的理性程度。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信任問題。反核者對於核能專家,乃至於當局所提供的資訊都抱持懷疑的態度,這種懷疑的態度不僅增加溝通的困難,也使得資訊的效用降低。為了化解這個問題,我們建議由反核團體推薦的專家與當局推薦的專家共同組成一個“資訊委員會”,其任務就是提供給民眾客觀而且正確的資訊。有了可信任的資訊,才能形成溝通的基礎,才能期待民眾的思維中增加理性的成分。 

  其次,就如同康尼曼在他的名著《快思慢想》中所説,同樣的資訊,不同的提法會有不同的意義。簡單來説,死亡率和存活率這兩個概念,其客觀意義完全一樣,但進入人的心智就會形成不同的認知,進而影響判斷。以核四“公投”為例,雙方都知道提法會影響結果,因此最理性的方式,就是不要由單方來決定題目,而是彼此共同決定,唯有如此,雙方才有理性的基礎來接受“公投”的結果。否則,題目由當局訂,如果“公投”不符反核者的預期,而差距又很小,結果必如前述,那將是另一波反核的開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